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關于供水漏損率的底層邏輯(一):水從哪里來,水到哪里去?

我曾在一個微信群內看到同行們,關于產銷差率問題的交流情況:

 問:各位同仁,有人說降低產銷差率劃不來,怎么說服?

具體如:一水司有自己的測漏隊三人,源水為水庫水,全年供水量約2000萬噸,去年通過內部和外請測漏等手段產銷差率從百分之二十降低到百分之十,測漏工資等共計花費約八十萬元,而降低百分之十產銷差的收益為  少供水約二百萬噸,一噸水的藥電耗成本約0.2元,節約成本40萬元,也就是說花費八十萬測漏費產生節約四十萬的成本,劃不來;當然降低產銷差還有好多社會效益在里面,但水司到了產銷差百分之十的現狀,是不是就可以撤銷測漏隊伍,不必要外請專業隊伍,只是平時日常工作是加強就可呢?請各位老師朋友告知。

答:對,所以要研究個經濟漏損,產銷差不是越低越好。

這個回答似乎過于簡單了。因此,有必要糾正一下,從以下三點來綜合考慮,更為合適。

01 平衡點是必然存在的

第一,顯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任何收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所以必然有一個經濟平衡點,存在邊際效應。

 


但是對水務公司而言,產銷差率,當然是越低越好。從經濟效益看,漏損的水越少,收入越高;從社會效益來看,就不用多說了,節約水資源?。?!

需要重點提示的是:

關于漏損率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的問題那么簡單,政府部門對漏損率指標的成本監審標準;國家制訂標準要對整個行業控制,制定了量化標準;對上市水務公司的漏損率進行信息批露等等措施,你就知道漏損率這個指標背后的意義有多大了。

02  每個公司的經濟平衡點是不同的

第二,每個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一樣,產銷差率的現狀不一樣,而且投入與產出的平衡點也不一樣。為了便于說明,我再舉一個例子:甲公司的經濟平衡點是10%,現狀是14%。乙公司的經濟平衡點是6%,現狀是9%。兩者都有潛力去挖。要分析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現狀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平衡點的差距。

所以,你要特別關注的不是兩個公司的漏損率不同,而是——漏損率的平衡點不同?。。?/span>

正是這個平衡點:能夠真實反映供水公司的物理漏損與管理漏損,標志著兩家公司的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漏損率這個指標上,兩家公司具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基因,就有不同的做法。

03 漏損控制另一個重要目標是:降低平衡點

第三,當漏損點達到經營平衡點后,是不是維持這個漏損率就可以了?當上述例子中的甲公司達到10%時,是不是就維持在10%就可以了?答案是否定的?。?!甲公司應該降低平衡點,或者說,應該把平衡點下移。因此,甲公司應該向乙公司對標,為什么兩者的平衡點不一樣?是管網資產量的問題還是檢漏成本不一樣?是更新管網的價格不一樣還是管道安裝的質量不一樣?等等,要根據水平衡表追根溯源,遵循"不重不漏”(MECE)原則,找到公司的管理漏損與物理漏損中所有的要點。

比如提問者所舉的案例中,測漏工工資等花費為80萬元,而節約電耗、藥耗等只有40萬元,那么你要問的重點應該是:為什么為了節約這40萬元的成本,你要花出的代價是80萬元,而不是30萬元。這個可能性有多大?這就是向管理要效益?。?!

因此,漏損率的控制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階段,漏損控制的平衡點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階段,漏損控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一樣的。

所以,每一個公司的現狀都有一個產銷差率的經濟平衡點。而管理者的二個職能:在一定的時段內,降低它。達到經濟平衡點時,如何把這個平衡點降低,然后繼續做好降低漏損率。不斷迭代技術手段,壓縮成本。也就是如下圖所示:一個企業在達到平衡點后的目標是如何使Q1點,移動到Q2點,至于中間涉及到哪些因素,每個公司可能各有側重,需要每個部門做好計劃,共同參與。這個理念與創新曲線類似,如何從Q1到Q2,就是破局點。這個破局點,就是漏損率的主要矛盾。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如何降低漏損率?

一個簡單的工具是:水平衡表;

水平衡表有一個最低層的邏輯:水從哪里來,水到哪里去?

不同的公司,都有一張各俱特色的水平衡表;同一公司的不同部門,都有不同的“漏損”概念。

對于漏損率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對象應該分不同層級,舉例如下:

水務集團:從水庫來,到每家每戶的水龍頭上去;

關鍵詞: 關于 供水 底層 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