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清華大學與環境產業相關的聯合研究機構有多少?

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企業、打通技術與產業鏈條的“產學研模式”是我國構建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環境產業更是如此。

環境領域里流傳一句話:清華系占據了環保半壁江山。單就環境產業里,學校以協議形式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建立的科研機構來看,清華大學就表現不凡。

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企業、打通技術與產業鏈條的“產學研模式”是我國構建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環境產業更是如此。

環境領域里流傳一句話:清華系占據了環保半壁江山。單就環境產業里,學校以協議形式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建立的科研機構來看,清華大學就表現不凡。

最新的一則消息是,2021年5月25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管委會第一次會議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舉行(詳情點擊:中持股份:攜手清華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18年來共成立28個環境相關的聯合研究機構

抱著刨根問底、滿足各位讀者求知欲的態度,我梳理了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及清華大學其他院系最近18年來和外部企業成立的環境領域的聯合研究機構。詳情見下表。

清華大學環境領域的聯合研究機構名單(以成立年份先后排序)

(信息來源: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官方資料,各大企業官方新聞發布;數據整理:本文作者;如有疏漏、錯誤,歡迎補充、指正)

從表中可以,從2003年“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成立,到目前為止,清華大學、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院系與外部公司共成立有28個環境領域的聯合研究機構。管中窺豹,可見清華大學的環境科研實力、資源優勢、人才優勢。

我在梳理資料中也發現,表中這些環境領域的聯合研究機構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撤銷,主要是因為這些聯合研究機構的合作期限一般為三年、四年、五年導致。當然也有合作長達十年以上的案例,也有極個別的僅合作一年的案例。最近五年成立的聯合研究機構通常都還在合作中,但也不意味著十多年前成立的機構全部撤銷。

如“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就依然存在。這個中心特別之處在于主導院系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而且豐田并未冠名。這個中心致力于產業發展、環境治理與制度變遷領域的政策研究、學術交流、研究生教育及在職人員培訓,旨在提高中國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與教育的水平,促進學術界、產業界、非政府組織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協調。豐田汽車公司為中心運營提供無條件資金支持。

根據表格統計,清華大學在環境領域的這28個聯合研究機構中,有20個是企業/機構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院系級合作;有7個是和清華大學的校級合作,其中“清華大學-東芝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最初以清華大學熱能系為支撐,后來升級為校級合作;還有1個“綠色世界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依托的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歷史系。

這些聯合研究機構的校外合作方,除了豐田汽車、三洋電機、日本東芝、軟通動力四家公司之外,其他共建公司都為環境領域公司或獨立法人機構,如大名鼎鼎的世界500強里的環境公司威立雅和蘇伊士(現在這倆合并了,詳情點擊:威立雅和蘇伊士簽署合并協議),以及國內的龍頭企業北控水務、興蓉環境、中持股份等。

這個表格里沒有出現首創股份,但其實它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也有合作,它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聯合建立有博士后流動站。

另外,去年6月,僑銀股份公告與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共建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固危廢處置與智慧環衛研發中心,雙方合作建設固危廢處置與智慧環衛研發中心,深入研究行業技術研發熱點難點,共同推進人居環境的綜合提升。由于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為清華大學與廣東省共建實體,故未列入表格。

2017年,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成都興蓉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水務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聯合研究機構都研究什么?

粗看的話,環境產業里公司與機構跟清華大學的合作主要目標是兩點:一是科技研發,二是人才培養。但仔細一看,聯合研究機構也是根據企業或機構需要和清華的資源優勢,各有各的針對性。

比如最早成立的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是我國城市水業領域中專門從事戰略性政策研究的機構,同時也是以城市水業政策、管理、投資、市場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咨詢機構。中心立足于中國城市化發展的背景,成長于城市水業市場化、產業化的大潮之中,致力于推動城市水業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完善,建立科學的水業管理體系,健全水業市場化公平競爭規則,維護水業公眾利益。服務于與城市水業改革發展相關的政府、企業與國際組織。(相關閱讀: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與卓越同行 E20二十年筑夢環境)


2020,E20成立20年,從2000年的中國水網,到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到水固戰略論壇;從20家初始圈層企業變成近360家涵蓋九成上市公司的俱樂部,我們一直和卓越者同行。 偶然中有著必然,變化的有著不變,那就是坦誠團結的文化和為環境產業服務的赤誠之心。??[太陽]

比如威立雅與清華大學于2009年共同成立的先進環境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發中國亟需的、適用的技術,并成為環境管理方面的亞洲典范中心。同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培養并為威立雅輸送了一大批雙語甚至三語的優秀科研人員。

而最新成立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則是持續聚焦中小城市環境問題,通過在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機固廢三級網絡構建、基于生物質熱解多聯產技術等細分領域的技術合作支撐,實現成果的高效轉化和應用。

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的回顧,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是清華與中持在污水、固廢、生物質等多方面的長期合作。

早在2020年11月,經充分籌備,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中持股份申請聯合機構通過審批,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雙方深度合作關系達成。雙方以長期合作積累為基礎,以中心工作目標為方向,以項目落地為引領,合力推進、高效落實。研討會議、現場調研、方案制定、工藝優化、設備開發、客戶推介,清華的創新實力與中持的項目基礎優勢互補、融合升級。合作過程,有延續繼承、有創新突破,有成果固化、有理念迭代;推廣與研究并舉,培養人才與體系建設并行。

如果再抽絲剝繭,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正是中持整體戰略布局中的一個步驟。去年5月,中持股份變更公司全稱為“中持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末,與三峽公司下屬公司長江環保集團混改(詳情點擊:三峽并購中持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并迅速在南京建立第二總部(詳情點擊:中持股份戰略南移,在南京建立第二總部);此次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則是以京津冀中心為依托,合作班底是京津冀骨干人員,因此很明顯可以看出中持一南一北雙輪驅動的戰略意圖。

而這個聯合研究中心到底研究什么?從其“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的命名可見端倪。目標就是中小城市污染問題的解決,以及更大范圍內的中小城市環境問題的整體改善,其手段則是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的技術支撐則主要是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機固廢、生物質熱解多聯產技術等。

“產學研”是環境公司的必選項?

概覽國內外成功企業,其背后幾乎都有學者(當然這個學者也不光是科技領域的學者,還包括管理科學方面的學者)賦能,從科學、技術到產品、服務、產業,存在一個正反饋鏈條。自產業革命,科學與技術相互結合;自大科學時代,這個鏈條已經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人們希望這個鏈條能夠安全、順暢、加速運轉,所以,關于“研發”、“產學研”也一直都是環境產業關心的話題。

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在于學科研究、技術創新,企業的優勢在于技術的工程轉化、市場開拓,雙方的合作能有效縮短科研成果投入市場的周期,使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務社會,在工程實踐中得以應用。高校借助企業平臺可以更好地實現科研價值、助力科技創新,企業得到高校的技術支撐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并健康發展。

在環境領域,“產學研模式”合作更是作用巨大。我國的環境產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相對其他產業規模較小,一些關鍵技術、工藝與設備曾嚴重依賴進口,產學研結合有助于迅速提高環保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而與高校的研究團隊共同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更能將高??蒲腥藛T和企業的研發團隊擰成一股繩,從而縮短技術的產業化周期。

上面表格中各個企業同清華大學展開的環境領域的合作,都是真實而鮮活的環境“產學研”案例。其實,環境領域知名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最近這些年一直紅紅火火,熱門合作院校除了清華大學,還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相關閱讀:院士擔任技術專家 粵海水務攜手哈工大共建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如首創股份上周就在公眾號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朋友圈”,成立20多年來,首創股份始終致力于探索深化“產學研”合作,搭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的合作橋梁。截止2020年底,首創股份已經與中科院、清華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20多家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前沿技術研究等多方面展開廣泛合作。與北京交通大學、青島大學、浙江大學三校簽署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并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聯合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先后培養各類創新人才50余人,其中博士超10人。

關鍵詞: 清華大學 環境 產業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