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營收增速放緩 老牌肉食巨頭雙匯入局人造肉

人造肉風口之下,老牌肉食巨頭也抑制不住“造肉”沖動。而加碼人造肉背后除人造肉行業超百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還有雙匯發展凈利潤、營收增速雙降的焦慮。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相較于布局人造肉新領域,雙匯發展重點應是如何推出受歡迎的產品擴大銷售,提升產品毛利率。

入局人造肉

5月22日,雙匯發展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稱,公司成立了素肉產品研究所,積極開展素肉類產品的研發,目前推出有“雙匯發展素食界”植物蛋白肉等素食類產品,滿足市場對素肉產品的需求。

關于此次成立素肉產品研究所的原因以及未來的產品規劃,北京商報記者采訪雙匯發展,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事實上,雙匯發展此前便有布局人造肉的想法。2020年5月,雙匯發展宣布收購控股股東羅特克斯持有的上海雙匯發展、意科公司、杜邦蛋白、杜邦食品、蕪湖進出口、上海史蜜斯等6家公司部分股權。其中,收購的杜邦蛋白、杜邦食品均專注植物蛋白領域。

另外,此前雙匯發展聯手阿里在天貓“豆趣聯名正當紅”全球經典IP吃豆人40周年主題會場開設“蛋白素肉”專區。當時就有人猜測,雙匯發展已經開始儲備有關于人造肉食品的技術研究。

吸引雙匯發展入局的是人造肉超百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據Marketsand Markets預測,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增速最快。

公開資料顯示,人造肉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類。植物肉是以大豆蛋白或豌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等作為原料,并添加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的食用纖維制作而成;另一種培養肉則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在培養基內,利用取自動物體內的干細胞離體培養技術來制造肌肉組織。雙匯發展此次宣布推出的人造肉產品屬于植物肉類別。

盈利不易

除了人造肉市場的風口誘惑,雙匯發展進軍人造肉的背后或許還因為自身的凈利潤下滑、營收增速放緩。

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一季度雙匯發展實現營業收入182.84億元,同比增長4%(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長46.9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41億元,同比下滑1.61%(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3.82%)。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雙匯發展業績變臉主要與本輪國內豬肉價格起漲以及雙匯發展本身的高存貨量有關。

相關資料顯示,雙匯發展在2019年和2020年都大幅增加進口豬肉,而進口豬肉價格從2019年開始迅速上漲,2019年末和2020年一季度達到頂峰,之后開始快速下降。雙匯發展的存貨從2019年中期的72億元增加到2020年中期的93.7億元,顯然這部分存貨購于豬肉價格的頂峰,對雙匯發展盈利空間造成擠壓。

盈利能力受挫,雙匯發展便把希望寄托在高毛利的人造肉身上。數據顯示,一季度,以屠宰業和肉類加工業為主的雙匯發展毛利率為16.26%,而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毛利率高達30.2%,是雙匯發展的近兩倍。由此可見,人造肉企業盈利能力已經遠超傳統肉類公司。

盈利能力待考

雖然人造肉毛利率較高,但在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之前,雙匯發展想要借助人造肉產品實現盈利并不容易。

“人造肉以植物蛋白為原料生產各種模擬肉類產品,在產品的外觀、口感、營養上與真肉相似,因此技術門檻和成本也比較高。在行業大爆發之前,盈利難是人造肉新興行業普遍面臨的痛點。”朱丹蓬表示。

以Beyond Meat為例,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20年一季度才扭虧為盈,2021年一季度再次虧損。財報顯示,Beyond Meat第一財季凈營收為1.08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凈虧損為2730萬美元,業績同比轉虧。

對此,Beyond Meat在財報中解釋,業績虧損主要是由生產試驗活動的增加、總體員工人數的增長、公司銷售費用中包含的較高運費以及與去年同期相比較高的股權獎勵費用。

此外,市場接受度較低也是雙匯發展開拓人造肉的又一掣肘。由7.7萬人參與的“人造肉漢堡與炸雞二選一的投票”結果顯示,有1.6萬人選擇人造肉,3.1萬人不會選擇人造肉,還有2.7萬人選擇觀望。

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價格貴、口味上也無法和真肉媲美,所以不會再第二次吃”。在業內人士看來,人造肉目前還難以取代真肉,如果復購率不高,這一市場將無法真正成為藍海市場。

記者 錢瑜 王曉

關鍵詞: 營收 增速 雙匯 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