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超400家機構開戶參與 “轉讓包”定價已降

2021年伊始,監管重磅發文打開了個貸轉讓批量政策試點的“閘門”,在3月首批轉讓落地后,金融機構參與熱情也不斷高漲。8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銀登中心發布的信息統計發現,當前,已有包括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內的共計446家總、分支機構開戶參與了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而相較首批落地資產包溢價交易的火熱態勢,交易價格也正趨于理性,但在分羹的同時,如何解決債權債務的確認以及底層資產的信息披露等仍是需要機構們直面的課題。

超400家機構開戶參與

自今年3月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嘗鮮”落地首批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后,金融機構的參與度開始明顯提速。

8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銀登中心發布的信息統計發現,當前,共有149家國有大行及分支機構、156家股份制銀行及分支機構、100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及分支機構、38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以及3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共計446家機構開戶參與了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

從掛牌的供給方來看,銀行參與的占比依舊較大,共有305家銀行總行及分支機構參與其中。國有大行中交通銀行的參與熱情最高,今年以來,除了交通銀行總行之外,該行另有包括青島分行、遼寧省分行、無錫分行、北京分行、天津分行等38家分支機構參與了個貸批量轉讓的開戶業務。

股份制銀行中,興業銀行分支機構參與數量為44家,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方面也均有22家分支機構參與了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

除了銀行之外,試點受讓的各方也對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抱以極大興趣。華融資產、東方資產、長城資產、信達資產、銀河資產5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攜旗下共計95家分公司開立了賬戶,另有國厚資產、廣西廣投資產、北京資產、海南新創建資產等38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其中,想在市場“分一杯羹”。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破冰”有助于銀行進一步甩包袱,今年1月,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銀保監會向各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機構下發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批準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

在監管發文后,銀登中心就開始陸續披露轉讓操作手冊和業務辦理指南。一位國有大行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目前行內正在積極參與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經過前期交易,已經有了參考標準,隨著市場參與者不斷增加,定價已經逐步走向合理”。

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參與度不斷提升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銀行不良處置壓力大,希望通過批量轉讓出清不良,提升資產質量,盤活資產釋放信貸空間。而對于部分需求方來說,“低價撿漏”吸引的力度依舊不小。

“轉讓包”定價已降

從披露的個貸不良貸款轉讓案例來看,目前參與轉讓的個人貸款范圍主要包括納入不良分類的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類信用貸款,而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產生的不良則被剔除在外,轉讓方式也多以線上競價為主。

例如,浦發銀行天津分行最新發布的《關于2021年第1期個人消費信用類不良貸款轉讓公告》顯示,該行擬轉讓的底層資產為個人消費信用類不良貸款,資產筆數為89筆,未償本金總額為878.76萬元,借款人戶數為41人,其中有38戶已訴訟,涉及766.11萬元。

交通銀行發布的《關于2021年第3期個人消費及經營性信用類不良貸款(珠三角地區)轉讓公告》顯示,該行轉讓的底層資產為個人消費及經營信用類不良貸款,資產筆數為119筆,借款人戶數為43戶,未償本金總額為832.76萬元,交通銀行在公告中標注,本批借款包43戶借款人中,有42戶已經采取訴訟措施,且39戶已獲得生效確權判決,占比達91%,未償余額占比為82%,27戶進入執行環節。

根據正規流程,銀行發布轉讓公告之后就開始由受讓方競價拍賣。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競價信息不是公開信息,只有參與受讓的試點方可以看到,公開的范圍有一定限制。在剛開始參與的時候,拿到資產包并不一定能從中盈利,前幾批資產包都是溢價成交,現在價格已經回歸理性,會收購到打折的資產包”。從首批落地的資產包來看,今年3月1日,平安銀行在銀登中心以公開競價方式實現了2021年第1期個人不良貸款債權的批量成功轉讓,成為全國首家個人不良貸款債權批量轉讓首批試點、首單招商、首單落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該行進行的個貸不良批量轉讓競拍于當天上午10時開始,競價周期30分鐘,起拍價100萬元。經過44輪激烈競價,延時至11時7分,最終溢價189%,以289萬元價格成交。

為何資產包定價未延續首批拍賣的火熱態勢,周茂華進一步分析稱,一般而言,合理價格是經過市場供需充分博弈形成的,一方面機構參與熱情上升,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需求方對這類資產投資積累了一定經驗,定價更為合理,是市場快速發展的體現。

債權債務確認問題有待解決

在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壓力有所提升。7月14日,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負責人劉忠瑞在國新辦舉行的“上半年銀行業保險業運行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6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083億元,不良貸款率1.86%,較年初下降0.08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承壓之際,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是否會成為銀行出清零售業務不良的主要通道?在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看來,目前來看,銀行處理不良包括轉讓、法律訴訟、資產證券化等。隨著定價機制的逐步合理,未來這種模式的處置規模將繼續提升。但需要關注的是,除了產品定價還需要解決市場參與主體的問題、債權債務的確認問題、底層資產的信息披露問題等。

“目前市場處于發展初期階段,需求方在對資產合理估值定價、不良處置方式創新及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但從中長期看,市場化不良批量試點轉讓將成為出清銀行不良的一個重要渠道。”周茂華如是說道。

對受讓方來說,資深銀行業分析人士王劍輝建議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或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應具備在定價方面的專業能力,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后續經營方面,應加強渠道能力建設,把手里的資產包經過重組以后再賣出去,將不良資產變成優秀資產,或者將不良資產提升為流通性較好的正常資產。(孟凡霞 宋亦桐)

關鍵詞: 機構開戶 轉讓包 債權債務 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