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廣東所有村(社區)年內將實現“十個有”

本報訊  記者黃雄  實習記者張移珍報道    有組織體系、有大喇叭、有警報器、有避難場所、有風險地形圖、有明白卡、有應急值守、有應急照明、有小冊子、有宣傳欄——如今,廣東省以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為契機,以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十個有”建設為抓手,全方位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切實筑牢“第一道防線”。

按照計劃,該省今年將實現行政村(社區)“十個有”建設全覆蓋。截至目前,該省已有15572個行政村(社區)開展“十個有”建設,占比8.4%。

打造“樣板村”

每個村(社區)都有應急隊伍,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應急培訓,各類高科技“零距離”守護安全……這些“安全感”滿滿的生活圖景,在年內將成為廣東所有村(社區)居民生活的日常。

廣東是全國臺風、暴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最多、災情最重的省份之一。村(社區)是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道防線”,提升其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尤為迫切,為此,廣東著力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社區),針對基層防災減災救災的基礎設施短板,提出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

該省組織編制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模板,明確了“十個有”建設內容,統一規范了建設要求和標準。組織編印的《廣東省防災減災手冊》,通過手工繪制的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23類自然災害和常見事故,幫助公眾認識災害事故,掌握避險自救技能。該手冊不僅被發到各級各地,還被制作成線上電子書廣泛傳播,進一步促進“十個有”建設。

2020年,行政村(社區)“十個有”建設啟動,廣東選擇了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竹洞村、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西山農村、陽江市海陵試驗區新鹽村、清遠市英德市大站鎮大塘村、清遠市連州市保安鎮卿罡村等5個行政村進行試點,著力打造“十個有”樣板村(社區)。

在樣板村(社區)帶動下,廣東涌現出一大批做得好、有實效的“十個有”村(社區)。2020年,該省共有766個村(社區)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其中120個村(社區)被命名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帶來新變化

“暴雨即將來臨,請大家迅速轉移到村里的應急避難場所?!?月2日14時30分,廣州市花都區氣象臺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區三防指揮部決定,啟動花都區防暴雨四級應急響應。

接到通知后,竹洞村的村干部立即啟用大喇叭應急廣播系統,發布暴雨信息,通知村民到應急避難場所避雨。村民們在村干部的引導下,按照平時從明白卡、應急宣傳手冊上了解到的防災減災知識,進行積極有序撤離。就連村里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也從“十個有”建設之初的不配合,到現在一聽到大喇叭預警就主動撤離。

“暴雨來臨前,村干部通過大喇叭反復宣傳暴雨天氣的危險性,帶領我們撤離,保障了我們的安全。”一名孤寡老人對“十個有”建設贊不絕口。

2020年12月以來,竹洞村逐步落實“十個有”建設,在建設大喇叭應急廣播系統時,在村委會安裝了4個遠程號筒揚聲器,在每個經濟社及生產隊安裝了46個號筒揚聲器,確保預警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傳達給村民。

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道豸岡社區下轄6個自然村,社區一水域曾因管理不到位,經常有人野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

開展“十個有”建設后,該社區利用大喇叭應急廣播系統開展警示宣傳,派出防災減災小分隊進行日常巡查,對游泳人員進行勸阻,并設置警示標志牌,提高“禁區”辨識度。村民表示,如今該水域秩序井然,再沒發生過一起溺水事故。

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紫荊社區居民張大娘對“十個有”建設帶來的變化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如今,社區的安全管理比以前更到位,臺風天有應急大喇叭隨時播報預警信息,樓道和房屋角落都安裝了應急照明燈,宣傳欄上的社區風險地圖將危險點標得明明白白。“像我這樣的高齡老人和一些行動不便的人,每次一有災害預警,社區工作人員就會上門通知并幫助我們避險,讓我們很有安全感。”張大娘說。

關鍵詞: 廣東 所有 社區 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