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每日播報!美聯儲首次暗示激進加息可能到尾聲!“新美聯儲通訊社”高呼加息可能放緩

如市場所料,美聯儲延續了前幾個月激進加息75個的步伐,不同的是,本月聯儲首次明確,決定未來加息步伐時要考慮到,加息的影響有滯后性。


(資料圖)

美東時間11月2日周三,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會后宣布,將政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從3.00%至3.25%上調到3.75%至4.00%。這是美聯儲連續第四次加息75個基點。至此,美聯儲自今年1月起已連續六次加息,并且從6月開始,保持著1994年11月以來最大的單次加息幅度。

和今年7月以及9月的前兩次加息一樣,本次美聯儲的加息幅度也符合市場預期,而且FOMC投票委員也全體贊成加息75個基點。

相比9月的上次聲明,本次美聯儲決議聲明的最大差別是,在重申降低通脹的承諾后,新增了兩句話:

“(FOMC)委員會預期,為了保持貨幣政策立場有足夠的限制性,讓通脹能隨著時間推移回落到2%,(政策利率的)目標區間持續上升是適宜的。

為了判斷未來目標區間的上升步伐,委員會將考慮到,貨幣政策的累積緊縮、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和通脹的滯后性,以及經濟和金融形勢變化。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這是美聯儲啟動激進加息75個基點以來首次在決議中承認,要考慮到加息對經濟和通脹的影響是滯后的。

媒體評論稱,新增的兩句話讓聯儲決策者堅定地致力于遏制高通脹,但同時承認,加息的影響有滯后性。美聯儲是在暗示,遏制通脹的激進加息可能進入尾聲。

美聯儲決議公布后,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記者Nick?Timiraos立即在文章中指出通過承認加息的影響有滯后性,美聯儲官員在暗示,可能放慢加息步伐。

文章稱,之前一些聯儲官員已經開始暗示,他們希望很快放慢加息速度,并且可能明年初停止加息,以便觀察今年加息對經濟的影響,他們希望降低導致經濟不必要地大幅下降的風險。但另一些官員表示,現在討論這些為時尚早,因為通脹持續居高不下,而且高通脹在經濟體內廣泛存在。

文章認為,隨著利率達到可能限制支出、就業和投資的水平,這種未來加息多大幅度的爭論可能加劇。

AllianceBernstein的高級美國經濟學家Eric Winograd評論稱,美聯儲的決議表明,聯儲可能樂意放慢加息步伐。除了觀察數據和市場,他們現在還考慮已有行動的累積影響,而且打擊經濟的影響會滯后。大部分估算顯示,需要9到12個月才能感受到加息的影響,最大限度發揮影響需要12到18個月?,F在距離美聯儲首次加息才過去八個月,所以有理由放慢腳步。

下圖可見,美聯儲公布加息決議后,市場對聯儲12月加息75基點和明年2月加息50基點的預期幾率都下降。

繼續重申讓通脹回落到目標的承諾 、未來適合繼續加息

本次聲明的新增措辭出現在表達利率決策的段落中。在增加這些? ?措辭前,美聯儲繼續重申FOMC尋求實現充分就業和長期通脹達到2%的雙重目標,在表示為支持以上雙重目標而決定加息75個基點后,聯儲繼續重申今年3月的表述:

“(FOMC)委員會預期,讓上調目標利率區間繼續下去會是適合的?!?/p>

和7月和9月的前兩次聲明一樣,本次美聯儲會后聲明繼續重申了6月聲明新增的這句話:

“(FOMC)委員會強烈承諾,將讓通脹率回落至2%這一目標。

繼續重申聯儲高度關注通脹風險、高通脹體現能源漲價 支出和生產增長溫和

本次會議聲明繼續重申3月聲明首次提到的俄烏沖突的影響表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造成巨大的”經濟困難,并且保持了和7月一樣的說辭:

俄烏沖突“相關事件正在對通脹制造新的上行壓力,并正在對經濟活動施壓?!?/p>

和7月及9月的聲明一樣,本次聲明緊接著上面那句俄烏沖突影響后,再次重申了5月追加的那句FOMC“高度關注通脹風險”。

在評價經濟時,本次聲明繼續重申了6月所說的“近幾個月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低位”,并繼續重申3月聲明對通脹的評價:

通脹依然高企,體現了新冠疫情、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以及更大范圍價格壓力相關的供需失衡。

上次的9月聲明中,聯儲將7月聲明所說的“最近的支出和生產指標已減弱”改為,“最近指標顯示,支出和生產增長溫和”。本次聲明延用了9月的這一表述。

繼續重申縮表按5月計劃進行

今年5月美聯儲公布了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的路線,從6月1日起減少債券持倉,最初每月最多減少300億美元美國國債、175億美元機構抵押支持證券(MBS),三個月后月度減持最高規模提升一倍。

和6月、7月和9月一樣,本次聲明未重申上述路線,而是說,將繼續按5月公布的縮表路線減持國債、機構債和機構MBS。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貨幣政策 加息幅度 通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