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全球速看料】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布放棄,日本大飛機夢碎

歷時15年,耗資萬億日元,日本大飛機項目一拖再拖,如今徹底告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媒體最新報道,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7日宣布,將停止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的研發。

三菱重工社長泉澤清次當天在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后,日本航空業受到嚴重影響,SpaceJet項目也遭受重創。由于該項目缺乏商業發展潛力,疊加研發推遲和經費等因素,公司因此決定終結該項目。

SpaceJet項目失敗,意味著日本國民逾半個世紀的國產航空夢遭遇重創。

對于許多業內人士而言,SpaceJet項目失敗并不意外,Japan Avi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駐東京的分析師Geoff Tudo表示:

在過去幾年里,他們只維護了一架測試飛機,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

背負舉國航空夢想

2008年,SpaceJet項目以“三菱噴氣式支線客機(MRJ)”的名義啟動,同年,三菱飛機公司成立。

在設計上,SpaceJet采用雙發動機,單通道,座位不超過100個,主要面向中短途航空客運市場。

作為日本國內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款國產大飛機,SpaceJet項目啟動之初即被寄予厚望。

日本希望通過該項目提高本國航空業實力,甚至能夠與波音、空中客車、龐巴迪等全球飛機制造巨頭一較高下。

因此,SpaceJet被日本國民冠以“小787”的稱號,寓意比肩波音787。

項目陣容也十分強大,日本最大軍工企業三菱重工牽頭,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等日本大型重工企業配合,就連豐田汽車也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發。

此外,SpaceJet項目還獲得了日本政府的鼎力支持。報道稱,該項目累計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超過500億日元的補貼,以及各種支持政策和稅收優惠。

背負日本航空業未來的使命,SpaceJet項目就這樣轟轟烈烈地誕生了。

六次推遲交付,萬億日元打水漂

在隨后的開發過程中,SpaceJet項目可謂一波九折,命途多舛。

SpaceJet項目第一批飛機最初計劃于2013年開始交付給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ANA)。

按照設想,這本來應該是日本1962年YS-11首飛以來的首架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商用客機。

但實際上,SpaceJet在2014年才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機組裝。

2015年,第一架原型機進行了較為成功的試飛,但由于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無法取得適航資格。

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日本本土航空公司對國產大飛機的熱情,截至2017年,SpaceJet共獲得了447架飛機訂單,客戶主要來自日本兩大航空運營商全日空控股公司(ANA)和日本航空公司(JAL)。

然而,再大的耐心也經不起一推再推的交付消磨。

因為技術問題和設計失誤,SpaceJet先后推遲到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交付,共計推遲了6次。

另外,由于設計一改再改,2019年,該項目名稱也由原本的MRJ改為現在廣為人知的SpaceJet。

到2020年10月30日,三菱終于向外界宣布凍結SpaceJet項目,并表示該項目難以實現盈利。

日本官方2021年公布的文件揭示了項目被叫停的部分原因:

原來SpaceJet第二架原型機在美國測試時突發重大安全事故,故而沒有拿到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認證,還連累了已經下線的其他三架原型機不能參加測試,項目重新回到起點。

三菱也在去年透露,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SpaceJet測試機的試飛全部被取消。

到2020年,SpaceJet項目已有95%的成員被縮減,研發成本突破10000億日元(折合76億美元),比政府最初預算1500億日元高了6倍多。

另據媒體報道,項目凍結后,其2021-2023年年度開發費僅為200億日元,遠低于2018-2020年度的3700億日元。

這無異于在宣告SpaceJet項目即將走向終結,三菱的一系列動作也在向這一方向進行。

2022年3月,三菱關閉了位于美國華盛頓州的飛行試驗基地,進一步縮小項目規模。

2023年2月7日,三菱正式宣布放棄SpaceJet項目。

而在該消息宣布之際,三菱手上的日本國內SpaceJet訂單已不到60架。

據日本航空信息網站“Aviation Wire”此前披露,ANA購了25架客機,而JAL則訂購了32架飛機,因此三菱還需要對各航空公司進行賠償。

三菱走錯了哪些路?

15年的研發時間,1萬億日元的研發費用,卻連一架飛機都沒能交付,大名鼎鼎的三菱究竟如何走到這步?

日本航空管理研究公司分析師Geoff ?Tudor認為,雖然三菱之前為波音等公司生產過飛機零件,但它在整機設計和組裝方面缺乏經驗。

在SpaceJet之前,三菱從來沒有完整設計過一架飛機,也沒有與其他供應商合作組裝飛機的經驗。

從中也可以窺見,三菱對于自主研發技術過于自信,為項目失敗埋下了巨大隱患。

到最后,三菱發現光靠自己難以解決所有問題,又被迫改用其他國家的合作方案,但日本在合作組裝飛機方面的經驗不足,讓合作面臨不小的阻礙。

除了經驗和盲目自信外,三菱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Tudor表示,三菱的目標是生產座位在70-90之間的支線客機,但這可能不是市場想要的。

三菱在錯誤的時間為錯誤的市場設計了錯誤的飛機。

而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國土面積不到40萬平方千米的日本,市場體量太小了,尤其在全球民航市場被波音、空客等巨頭壟斷的背景下,國內市場難以支撐起日本的航空夢。

而在國外,關鍵民航市場之一的中國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發自己的國產大飛機ARJ21和C919,并于去年分別完成第100架和首架交付。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日本航空 航空公司 三菱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