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焦點!激蕩25年,比房子漲得快,公募基金股權風云

公募基金的股權變更又要添上生動的一例。

3月30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了上海銀行轉讓上銀基金20%股權的項目。

根據相關公告,此次掛牌的上銀基金20%股權,轉讓“底價”為3.388億元。且對受讓方的要求并不嚴苛,預計將成為不少機構進軍公募基金行業的“窗口機會”


(相關資料圖)

但同時,由于不涉及控股權轉移、且上銀基金自身受托資產更偏向固收等原因,業內也不認為這批股權會引起過于熱烈的競價,尤其是和往昔龍頭機構的股權變動場面相比。

回看公募基金成立以來的25年,從2000年開始至今,每年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股權轉讓,且往往在隨后激起巨大的漣漪。

某種程度上,股權的轉讓、實控人的變更,是整個公募基金業快速成長、壯大的歷程中,最有戲劇性的戲碼之一。

上銀基股權“平價”掛牌

這次掛牌的上銀基金股權,整體來說并不昂貴。這甚至是過去幾年中,少有的“平價”掛牌的股權。

根據3月30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信息,此次掛牌的上銀基金20%股權,來自控股股東上海銀行。

此次轉讓的價格為3.388億元,信息披露日期為3月30日至4月26日。

以此推算,上銀基金的估值為16.94億元。

按照相關掛牌規則,如果在上述期間,有多家機構摘牌,則將進入競價階段。否則的話,則由唯一摘牌機構獲得股權。但上述轉讓需征詢原股東意見。

拍賣者須符合一定“資質”

根據公募基金的相關管理法規要求,基金公司的股東需要符合一定的資質要求。

此次股權轉讓也制定了受讓者的“資質要求”(下圖)。

總體看,這樣的要求在歷次基金股權拍賣或出讓里不算嚴苛。

此次掛牌不涉及控股權變化

公開信息還顯示,此次掛牌轉讓后,上銀基金的控股權不會發生變化。

目前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上海銀行,持有上銀基金90%的股權。該股東在出讓20%公司股權后,仍然是上銀基金的控股權超過三分之二的控股股東。

除了上海銀行外,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也持有上銀基金10%的股權。近年,該集團曾兩度掛牌所持有的上銀基金股權,但相關項目后被中止/終結。

總體估值不高

上銀基金此次掛牌的20%股權,評估價為3.388億,折算全公司的估值為16.94億元,應該說是相當“良心”。

數據顯示,2021年上銀基金凈利潤約1.827億元,2022年末受托規模超過1300億元。

僅從財務投資角度看,這筆投資的溢價并不高。簡單用評估價值與2021年凈利潤計算,估值倍數約為9.3倍。

這和往昔基金公司股權,動輒幾十倍市盈率,數百億的估值報價相比,確實還算比較“良心”。

基金公司股權升值迅猛

縱觀中國內地基金業,自1998年首批基金公司誕生起,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就一直是“香餑餑”。

各路機構逐“香”而來、尋隙而入,忙的不亦樂乎。

而一些基金公司的舊有股東,或因政策要求、或因持續經營壓力、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而脫手股權。

事后看,都被視為不太明智。

這其中,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股權尤其升值迅速

1998年成立的華夏基金,部分股權去年被邁凱希資本收購,當時估值超過400億元。

富國基金的股權,去年在兩家山東國資機構之間“倒手”,估值亦超過220億元。

博時基金的股權,更是早在2007年就拍賣出130億以上的估值。

這些老十家基金公司,早年的原始出資都不大(多數在1億元以內),原始股東的投資升值率達上百倍~數百倍。

比同期的一線城市房產價格升幅還要大。

本世紀初已有先例

雖然目前業內的公募基金公司最早也只是在1998年成立,但在兩年后的2000年,基金公司股權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天眼查統計的工商數據顯示,2000年12月,廣西信托投資公司將持有的南方基金20%股權轉讓給了陜西省國際信托。

這是業界較早的一次股權轉讓。

當時信托機構正處于又一次清理整頓之后的大發展中,在此后幾年,信托公司如“過江之鯽”般參與基金公司創立,又進進退退,構成了早期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的重要力量

以當時的龍頭基金公司南方基金為例,從2000年到2004年,僅工商登記的股東信息就變更過4次。

其中既有早期的信托公司股東退出,也有控股股東南方證券經營不善清理股權,而接盤者有如今的控股股東華泰證券,參股股東興業證券,以及華西證券的先入后出。

期間還摻雜著諸多驚心動魄的股權爭奪故事,幾不足為外人道也。

行業“巔峰”2007

公募基金的第一輪股權變動高潮,隨著2006年牛市的啟動戛然而止。

而隨著牛市啟動,基金公司的股權價也一路飆漲,當年4元多一股都賣不出去的基金公司股權,在那輪牛市后期迅速飆漲了十到二十倍。

那輪基金公司股權爭奪的高峰在2007年,當時金信信托持有的48%的博時基金股權被擺上拍賣臺。

這是幾年內都未見的龍頭基金公司的控股權拍賣,一時間吸引了大量機構介入。

在2007年12月26日的北京金融街洲際酒店,博時48%的股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爭奪后,最終以63.2億的“天價”成交,

博時基金整個公司的估值超過130億元,平均每股132元,

這個高峰也成為A股市場6000點牛市的一個花絮。

一邊火焰一邊海水

2007年的巔峰之戰后,公募基金業的股權變更進入了兩極分化狀態。

一方面,中小公司的股權變更變的低調、冷清,甚至屢屢出現掛牌后撤牌的情況。

另一方面,業內龍頭機構的公司股權,日益被重視,尤其是外資和地方國資的大力介入,使得這些公司的股權變的越來越稀缺,越來越受關注。

以業內龍頭機構華夏基金為例,自2007年開始,大規模的股權變動有過三次。

第一波是,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所有老股東股權,成為全資股東。

第二波是,中信證券出讓51%的華夏基金股權給5家內外資機構,華夏基金重新回到多元股東架構。

第三波是,中信再次增資華夏基金股權,其他小股東之間股權反復多次轉讓。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華夏基金受托規模增大,業務向好,該公司的股權也一路飄紅。

至2022年末~2023年初,邁凱希金融公司受讓股權時,這筆股權的估值已經上漲到400億上下

多元訴求時代

近兩年來,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權再次進入“活躍期”。

僅2022年年初以來,至少有10來家基金公司公告了變更股東、變更實際控制人的批復信息。

而且,這一輪股權變更的動機明顯更加多元。

比如,控股股東為取得絕對控股權而增持:典型是摩根資產收購上投摩根股權、國泰君安收購華安基金股權;

也有,公司在股權轉讓中完成團隊股權激勵,典型是中庚基金投研團隊和骨干員工2022年受讓公司股權(下圖)。

也有公司在股權轉讓中完成外資股東的“換血”。比如,今年2月,監管披露了一份反饋顯示,”華平投資”及其子公司將入股中歐基金。

而隨著股東的多元化,公募基金不僅價值走上康莊大道,其的治理結構也有望再走上新的臺階。

這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