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去者”蘭榮:俠氣大佬,揮別大時代 動態

2023年4月,金融機構圈內開始流傳關于興業證券創始人蘭榮的病情。不少友人關心、唏噓、感嘆不已。

轉至4月30日,訃告突然而至,興業證券的公號率先證實,興業證券和興證全球基金原董事長蘭榮已因病離世,享年63歲。

63歲這個年齡,對于金融人而言,恰是老驥伏櫪、事業第二春開啟的當口。蘭榮似也曾有規劃。


(資料圖)

天眼查顯示,他于2022年8月完成受讓上海蘭石私募17%股權的工商備案。同年9月,工商資料顯示,他又成為愛建證券的董事。

但這一切隨著蘭榮的離世,都瞬間成空。

作為業內第一代證券公司負責人,蘭榮和闞治東、湯仁榮、管金生、徐衛國、張國慶等初代大佬同輩。在證券業內折沖樽俎30余年而不倒的經歷,也堪稱傳奇。

這樣的傳奇,最終定格在2023年春。

行業初代大佬

蘭榮堪稱證券業最早的一批高管之一。

他1960年生人,1983年即在建行福建分行投資處任職。1988年興業銀行成立后,他加盟興業銀行總行計劃資金部任副總經理。

1990年滬深交易所先后成立,1991年,蘭榮被任命為興業銀行證券業務部(興業證券前身)副總經理并主持該部門工作。

當年10月,興業證券(前身)的第一個營業部在福州開業營業。

1992年后興業證券開始第一輪快速發展期。4月起,興業分批遣派人員參加上交所證券交易員(紅馬甲)資格培訓。首批人員包括興證全球基金迄今的兩任總經理楊東莊園芳。

1994年福建興業證券獲批成立,蘭榮成為公司首任總經理,并在日后成為公司董事長,開啟了執掌興業近30年的金融生涯。

經歷“罕見”

內地早期的證券行業,宛若一個大的“淘金”場,機遇極大、風險也極大。各路“神仙”人物,從這個舞臺走過,“唱”過自己的“戲”,亦留下一地雞毛。

尤其是最初的十來年,先后成為行業領頭羊的證券公司如萬國、君安、華夏、南方等或破產或被重組接管,券商高層身陷囹圄者不在少數,足見行業運營風險之大、情勢之難。

而蘭榮領導的興業證券,雖從無行業頭名的顯赫,但憑借著閩人務實、靈活、精細的性格特點,日積跬步,屢屢逢兇化吉,最終一度進入行業前十。

這段經歷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極為難得。

把握關鍵機遇

蘭榮治下的興業證券(含前身)有幾件值得稱道的戰略舉措。

首先是,很早即致力于“全牌照”業務的拓展。1993年,興業銀行(及旗下證券部)完成了福建兩家上市公司福耀、福聯的上市推薦,當年又主承銷了另外3家福建公司,完成了投行業務的突破。

此后,公司的自營資管、債券、基金、賣方研究、期貨等業務次第開展突破,最終成就了興業證券“集團化”的面貌。

與之對比,不少同期的地方券商或安于經紀業務,或專注于某項業務發展。這種單一的業務面目,極易在此后市場的某一次驚濤駭浪中“翻船”

其次,堅決的“走向全國”。

興業證券帶有閩系色彩和基因,是天然的。但興業證券也是最積極走向全國的地方券商之一。

它們1992年即成為上交所首批異地會員。

同年,在滬設立上海證券業務部,成為所屬機構旗下的首個省外分支機構。

此后,興業證券的業務部門和單元陸續遷往上?;蛟谏虾TO立分布。

至1999年,興業證券股份公司獲批成立,改制后公司名稱中摘去“福建”二字,標志著公司徹底成為全國性券商。

走過“險關”

蘭榮治下的興業證券得以持續發展,通過幾個“險關”(挑戰)十分關鍵。

這包括1993年的“3.27”國債期貨,1996年前后的國債回購,以及2001年后的市場持續熊市和部分券商資管業務“崩解”。

1993年的“3.27”國債期貨市場,直接導致了包括萬國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陷入“經營困境”。

1996年前后的國債回購市場又“拖垮”了一批證券經營機構和地方中小券商。

而尤其是2001年后,由于市場持續低迷,加之多數券商普遍開展對客戶保底收益的資管業務,導致行業內批量證券經營機構進入“困難境地”,甚至陷入“技術性破產”。

在這次洗禮中,包括華夏、南方、大鵬、漢唐、閩發、德恒等一批證券公司最終被“關閉”,失去存在的機會。

而在這場席卷行業的“洗禮”中,蘭榮治下的興業證券, 通過“斷臂自救”,采取堅決措施清理資管業務、固化風險,以及變賣所有可變現辦公、營業場所及外匯等資產,保住了公司流動性。最終成為少數基本“自力更生”解決困境的券商。

這段過程,他在2021年接受采訪時,曾有生動描述(下圖)。

“孵化”興全基金

蘭榮的事業歷程上,還有頗為“亮眼”的一筆,是興全基金的做大做強。

這個如今已經昂首成為業內權益投資富有口碑的公募機構,亦是在他任內發展起來的。

興全基金公司(曾名興業基金)成立于2003年,最初由興業證券主發起,并持股48.98%,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投信用擔保,福建省郵政局參股成立。

其時,蘭榮派遣興業證券內最善于股票投資的楊東出任基金公司總經理,公司一批投資團隊成建制進入興全基金。

某種程度上,從那時起,興業證券的資管核心力量就轉移到了興全基金身上。

不僅人事上支持,興業證券早年對于興全基金的全方位支持和“信任寬容”也是業內罕見的。

早年,為了幫助興全基金的第一支基金發行,興業證券開展了一系列基金銷售戰役。

此后兩年在公募基金空前的低潮期,股東方亦給足公司管理層時間。

甚至,楊東在2007年下半年的“良心唱空(提示風險)”之舉,也被業界認為是興全基金管理層深受股東信任才有的機會。

業界有觀點稱,蘭榮與楊東不是“師徒”、勝似“師徒”的互信關系,是興全基金最終得意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而蘭榮在辭任興業證券董事長職務之后,又在興全基金任職三年后方才退休,也成為這種獨特淵源的另一“注解”。

“功”成而“身”退

蘭榮治下的興業證券,也有這樣那樣被人討論的地方。

比如,進入新世紀后,興業證券的本部業務發展并不迅速,在行業“嚴管”的條件下,興業曾經引以為豪的投行、資管業務沒有隨勢而上,行業排名不彰。

另外,業務上的過于“謹慎”,用人用事地域色彩濃厚等討論,亦在同行中早有流傳。

這或許未必是蘭榮一人之“功”,但終究是他任職一把手之間的事情。

最終,2017年,蘭榮在57歲的年紀辭去興業證券董事長之位,轉而出任子公司興全基金董事長及法人。

3年后的2020年11月,蘭榮退休離任,劃上了國有金融機構從業生涯的句號。

回顧來看,蘭榮的金融從業生涯,堪稱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見證人”。雖然并不完美,但在近三十年的金融市場驚濤駭浪中,把一家1991年成立的證券公司,相對平安的撐到彼岸,其實已大不易。

相比那些曾經無比輝煌如今卻已靜默到水下的證券公司名字,興業證券自始至終站在行業中前列,并一步步前進。他的客戶、員工并未遭遇過大沖擊,這個過程,蘭榮功不可沒。

金庸在其小說中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這個角度說,蘭榮相比他的同輩、部分同行高管們,更有一股“俠氣”在身。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