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全球熱門:賣吹風機的戴森,進軍儲能

被稱為“家電屆的蘋果”,曾把吹風機一度賣到脫銷的戴森公司,如今也要入局儲能電池制造了。


(資料圖片)

5月3日,戴森宣布將在新加坡建設一家新工廠,生產具有專利技術的戴森電池,并用于公司開發的新產品。

據介紹,戴森的新工廠占地面積相當于53個籃球場,這是戴森有史以來在先進制造領域的最重大投資,預計將于2025年全面投入運營。

這也意味著電池領域又有一位跨界玩家加入。雖然此次并未表明戴森將生產消費電池還是動力電池,以及具體技術路線,但作為戴森五年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新電池廠將大概率聚焦戴森長期看好的固態電池技術。

2020年11月,戴森曾公開表示,未來五年公司將向新技術和產品追加投資27.5億英鎊,其中的一大重點就是戴森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并在美國、英國、日本和新加坡同步開發。

2022年3月,戴森將公司總部遷至新加坡,以便更好接近亞洲市場。目前戴森在新加坡擁有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中心,并在當地雇傭了大約1400名員工。新電池廠建成后,戴森在亞洲的版圖將進一步擴大。

毫無疑問,電池市場是擁擠的,跨界玩家也不勝枚舉。在競爭激烈的電池領域,戴森能否依靠電池分得一杯羹?

戴森新加坡總部。圖源:戴森公司

造車夢碎后,戴森押注電池

提到戴森這家公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吹風機、吸塵器、無葉風扇等小家電產品。

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如今已76歲,他身上的標簽很多:英國設計之王、連續發明家、環保主義者等,福布斯雜志更將他稱為“現代愛迪生”。

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圖源:戴森公司

實際上,戴森更是一家“斜杠企業”,特別在新能源領域早有試水。

詹姆斯·戴森很早就入局汽車行業。作為一名環保人士,詹姆斯·戴森早在30年前,就研發過一款過濾汽車尾氣內顆粒物的排氣裝置,以解決汽車尾氣問題,但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

電動汽車能從源頭解決汽車尾氣問題,這點燃了詹姆斯·戴森的造車夢。

從2013年開始,戴森就從各大車企招兵買馬,組建造車技術團隊。

在電池路線的選擇上,詹姆斯·戴森也是超前一步看中固態電池技術,而非傳統的三元鋰電池。

2015年10月,戴森收購了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家初創公司Sakti3,并在第二年斥資14億美元建立了固態鋰電池廠。

Sakti3是一家專業研發、制造高性能固態鋰離子電池的企業,其固態電池效率相比當時的三元鋰電池技術高出近一倍。當時業內就有預測,戴森正在給造車鋪路。

2017年,戴森公司正式入局造車領域。公司宣布將推出一款名為Digital Motor的電動汽車,并表示首款車可能搭載固態電池技術;隨后更是從勞斯萊斯、特斯拉、捷豹路虎等知名車企挖來技術人員,組建了一支五百余人的開發團隊。

2019年5月,戴森公司放出了幾張電動車相關的專利圖紙,這成為自戴森造車項目披露以來,為數不多對外公開的產品信息。圖紙顯示這將是一臺車長5米左右,車高1.65米的大型SUV車型。

戴森的汽車圖紙。圖源:戴森公司

不過造車是個持續燒錢的行業,即使豪擲25億英鎊,但從車輛工程設計、制造生產再到測試監管的巨額投入面前,更是杯水車薪,對于毫無造車經驗的戴森來說更是難度巨大。

一時間站上風口的戴森,顯然低估了造車計劃背后的復雜性,這讓這場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在籌備六年之后便戛然而止。

2019年,詹姆斯·戴森在一封內部郵件中宣布:戴森將放棄電動車計劃,理由是其“不具備商業可行性”。公司還將將關閉在英國和新加坡的電動汽車工廠,并把項目工人安置在吸塵器、風扇和吹風機等產品的生產部門。

“我們確實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我們更應該自由地犯錯。”詹姆斯·戴森此前說。

雖然這場斥資25億英鎊的造車項目“打了水漂”,但并沒有澆滅詹姆斯·戴森作為一個科學家的熱情。

如今,戴森并未將電動車產品的官網頁面刪去,網頁中寫著這樣一句話:“停止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數百名工程師、科學家和設計師為這個項目傾注了一切,使之成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就。

但我們并不后悔開始這個項目,并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戴森也受益于汽車行業工程人才的大量涌入,這些經驗很快被應用到我們研發的其他領域。”

詹姆斯·戴森表示,公司未來將把目光轉向固態電池,以及視覺系統、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研發上。

2020年,戴森發布更多電動汽車原型圖。圖源:戴森公司

戴森、蘋果紛紛布局,固態電池是鋰電終曲嗎?

雖然戴森此次并沒有就新電池廠透漏太多信息,但作為戴森五年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戴森大概率將聚焦固態電池技術。

詹姆斯·戴森還在他的回憶錄《Innovation : A Life》中談到,公司當年放棄造車計劃的另一大原因是,團隊需要大力投資戴森的固態電池技術,并將其投入生產。

戴森曾在造車計劃中研發固態電池技術。圖源:戴森公司

所謂固態電池,就是以固體材料來代替現有鋰離子電池中使用的液體電解質成分。

在固態電池中,固態電解質的厚度僅有3-4微米,十分輕薄,能夠同時減小電池的體積和重量,并且由于更高的失控初始溫度,從理論上杜絕了電池燃燒等安全隱患。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部分都以液態鋰電池為主,而這類電池在能量密度、重量等方面的提升空間即將到達瓶頸,市場亟待尋找新型電池技術。

固態電池則憑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更大的工藝優化空間等優勢,被業內認為將獲得鋰電池的“圣杯”。

“固態電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車退出歷史舞臺之時。”這句話曾一度在新能源汽車圈中流傳。可以說,固態電池是爭奪未來電動車話語權的關鍵技術。

依據電解質分類,鋰電池可分為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四大類,其中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三種統稱為固態電池。固態電池的發展采取逐步顛覆策略,隨著液態電解質含量逐步下降,不含任何液體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將是最終形態。

圖源:光大證券研報《固態電池:搶占下一代鋰電技術制高點》

不過在全球范圍內,固態電池還處于商業化早期,目前市面上還未出現一款實現量產的全固態電池。

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在2022年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固態電池在電解質生產環節還存在挑戰,包括高溫和復雜工藝都限制了批量生產能力。此外,固態電池中的固體結構和熔融組件在使用硅陽極時容易發生分層,加大了電池回收的難度。

報告還指出,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固態電池技術實現突破、生產線足夠成熟的節點將會是2030年,首批部署將僅限于高端車型。

有行業人士曾對固態電池的經濟性進行分析,表示相比于現有的普通鋰電池,固態電池沒有優勢。

一方面是源于固態電池相比現有成熟的液態鋰電池,技術變更巨大,需要重塑電池供應鏈;另一方面在于,固態電池的原材料生產成本遠高于目前對應材料,且降本難度更大。例如固體電解質鋰硫化物的價格,是碳酸鋰的5-10倍左右。

即使戴森已有了多年的固態電池研發經驗,但此前在造車計劃中栽過跟頭的戴森,這次在電池的商業化進程中勢必也會更加謹慎。

看中固態電池的并非戴森一家,蘋果公司此前也有入局。

2015 年, 美國固態電池廠商Infinite Power Solutions(IPS)被蘋果公司收購,開始研究用于可穿戴設備上的固態電池,但之后沒有大的動作。

從電池生產的角度看,固態電池這條賽道上已涌入太多企業,且實力不俗。寧德時代、三星、LG、松下等電池廠商,以及和豐田、現代、大眾、寶馬等汽車品牌,都在固態電池的研發上持續發力,但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各家廠商都走得有些艱難。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也在今年公開表示:“固態電池有很多科學及技術的基礎問題尚未解決,我們公司深耕10多年,仍然認為難以形成有技術可行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p>

在固態電池商業化前夜,誰究竟能“吃到螃蟹”還未可知,這場未來電池之戰的大幕才剛剛拉開。

本文作者:呂雅寧,來源:36氪,原文標題:《賣吹風機的戴森,進軍儲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