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的謎底-世界微動態

導讀

3月出口額較高,而出口交貨值偏低,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交叉驗證,共同指向一季度出口真相——去年底訂單回補至今年初。

要點

今年一季度各項數據之間矛盾重重,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出口。同樣反映出口的兩個指標,一邊是熱火朝天的3月出口額(同比14.8%);另一邊是仍在掙扎下滑的出口交貨值(同比-5.40%),兩個指標給出的出口信息截然相反。

為何出口額與出口交貨值,兩者之間差異如此之大?本文對此做出解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歷史上出口額與交貨值曾經多次背離
雖然歷史上出口額與交貨值大體趨勢一致,然而也有不少時間兩者背離。

出口總額與交貨值增速持續背離主要發生在三個時期,分別為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和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

有意思的是,出口總額與出口交貨值背離時期,通常發生在出口改善初期,期間中國出口生產一般供不應求。這一現象為我們理解出口總額與交貨值之間背離埋下伏筆。

出口額與交貨值,兩者之間的背離主因在于統計方法不同

第一、庫存消化過快導致出口額高于出口交貨值。出口交貨值統計當期生產的商品,只不過這些商品限定為用于出口交易,或是出售給外貿經營部門并最終用于出口。出口額統計實質性出關的所有商品,包括當期生產的,也包括往期生產并積累下來的庫存。

當本期訂單交付量快于生產補庫量,即庫存消化過快時,出口總額便大于出口交貨值。

第二、規下企業或非工業品出口強勢,將導致出口額高于出口交貨值。出口交貨值統計對象是規上工業企業,出口額統計所有企業。相較出口交貨值,出口總額不僅包含規下工業企業生產并出口的商品,還包括非工業企業生產的商品,例如農產品。

海外需求突然好轉時,規下企業供給彈性更大,此時出口交貨值(規上工業企業口徑)便低于出口總額(全口徑)。

第三、來料加工占比提升造成出口額高于出口交貨值。出口總額按商品全價進行統計,出口交貨值對于來料加工產品,僅計算加工費。

當本期來料加工貿易占比提高,出口總額便高于出口交貨值。

今年3月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來料加工并非主因。

近年來料加工占我國出口貿易的比重持續下降,2023年3月這一占比更是進一步下滑。按上述邏輯推演,來料加工占比下降,應該帶來出口總額與交貨值差距彌合。

來料加工邏輯顯然不能解釋今年一季度二者指標背離。

今年3月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原因之一,小企業訂單加快回補。

去年四季度受國內疫情和海外經銷商去庫影響,外貿企業出口訂單意外停滯,這部分訂單在今年一季度集中回補。

規模以下企業生產和需求彈性更強,訂單集中回補時,小企業出口占比明顯提升。因出口交貨值統計規上工業企業出口,出口總額包括所有企業出口,最終今年3月訂單回補之時,出口交貨值低于出口總額。

這一點可從兩個宏觀數據中得到印證,一是3月小企業PMI出口訂單指數明顯好于總體新訂單指數;二是3月出口的商品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彈性更大。

今年3月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原因之二,出口商品庫存消化。

一季度回補訂單在3月出現集中交付,3月出口商品庫存加速消化。

出口額統計出境報關商品,包括當期生產的產品以及之前商品庫存;交貨值只統計當期生產的商品出口。3月用庫存消化的方式補足出口,最終帶來出口額大于交貨值。

對此我們可以觀察義烏市場景氣度指標。2023年3月,義烏小商品出口價格指數大幅攀升,反映3月義烏市場供不應求,側面反映小商品庫存消耗事實。

3月出口額較高,而出口交貨值偏低,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交叉驗證,共同指向一季度出口真相——去年底訂單回補至今年初。小商品訂單回補彈性更大,疊加出口商品庫存消化,最終3月呈現出一個令人費解的高額出口增長,這并不是一個能夠長期持續的出口同比增速。

目錄

正文

一、引言

今年一季度各項數據之間“矛盾重重”,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出口。

4月13日海關總署所公布3月中國出口錄得3155.90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然而4月18日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數據中,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卻錄得負值(-5.40%)。

同樣反映出口的兩個指標,一邊是熱火朝天的3月出口額;另一邊是仍在掙扎下滑的出口交貨值,兩個指標給出的出口信息截然相反。

如何判斷當前出口真實景氣度,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為何出口額與出口交貨值,兩者之間差異如此之大?

二、歷史上出口額與交貨值曾經多次背離

復盤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二者整體趨勢基本一致,不過出口額波動程度遠大于出口交貨值。

從統計來看,出口額與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速發生持續背離,主要集中在3個時期,分別為:

1)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該階段外需持續火熱,出口增速均值接近33.17%;出口交貨值相對較弱,增速同比均值僅為19.67%。二者增速差在2007年2月達到峰值(36.32%)。

2)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該階段前海外需求非常疲弱,2009年中國出口增速為-16.01%。2010年后海外需求快速回暖,該階段出口大幅回升,期間出口同比增速均值達到了31.05%。這一階段出口交貨值表現同樣弱于出口額,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速均值僅23.72%。二者增速差在2010年2月達到峰值(32.53%)。

3)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與上一段背離時期類似,該階段同樣為外部需求前期疲弱后突然大幅改善階段,月度出口平均增速達到23.20%。出口交貨值平均增速僅為11.67%。二者增速差在2021年6月達到峰值(18.29%)。

歷史經驗顯示,出口額與出口交貨值增速背離并不罕見,而且歷史上二者背離主要發生在出口需求突然改善階段。

三、三點統計原因導致出口額背離交貨值

出口額與出口交貨值時常背離,根源在于出口額由海關統計,出口交貨值則由統計局統計。

出口交貨值統計對象是規上工業企業,出口額統計所有企業。

出口交貨值本質上統計的是當期生產的產品,只不過這些產品限定為用于出口交易,又或者是出售給外貿經營部門最終用于出口。出口額統計的是實質出關的商品。

出口額(海關統計)與出口交貨值(統計局統計),二者統計方法截然不同,差異所導致的影響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第一,庫存消化過快導致出口額高于出口交貨值。

受商品運輸時間、報關時間、外貿企業提前備貨等因素影響,當期報關出境商品一般非本期生產商品,而是外貿企業庫存商品。

當本期訂單交付量快于生產補庫量,即庫存消化過快時,便會出現出口總額增速大于出口交貨總值增速的現象。

第二,規下企業或非工業產品出口強勢導致出口額高于出口交貨值。

作為工業生產數據的一部分,出口交貨值主要統計規上工業企業。出口額統計來自于海關報關數據,不區分出境商品是由哪類企業生產,規上大企業也好,規下小企業也罷,工業商品也好,農產品也罷,只要商品報關出口,全在海關統計的出口總額之內。

所以相較出口交貨值,出口總額不僅包含規下工業企業生產并出口的商品,還包括非工業企業生產的商品,例如農產品。

4月13日,海關總署召開2023年第一季度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并提及“數量較多、靈活性較強的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規模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繼續保持在一半以上”。這意味著當前中國出口貿易主要由民營企業主導,而結合民營企業大部分在規模以下的特征思考:

當海外需求突然好轉時,規模以下企業供需彈性更大,就會造成當期出口交貨值增速存在低估,進而導致出口總額增速與之發生背離。

第三、來料加工占比提升造成二者數據背離。

出口總額按照商品全價進行統計,出口交貨值對于來料加工產品,僅計算加工費。

當本期出口貿易方式中來料加工貿易占比出現明顯提升時,出口總額增速就會快于出口交貨值增速,進而造成出口總額高于出口交貨值。

四、今年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來料加工并非主因

來料加工并非3月二者背離成因。

我們按照出口貿易類型進行觀察,不難發現近年來料加工占我國出口貿易比重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3年3月來料加工占比出現進一步下滑,由2月的21.55%下降至了17.06%,而一般貿易占比則由2月的61.77%上升至了66.86%。

若按前述統計方法差異來講,3月二者增速差應該所收斂,但實際情況截然相反。我們首先排除價格計算方法這一成因。

五、3月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起因,小企業訂單回補

一季度存在訂單回補,規下企業彈性更強,構成背離成因之一。

我們前期調研報告《2023年中國出口的優勢和憂慮》提到,去年四季度受國內疫情和海外經銷商去庫影響,外貿企業出口訂單存在意外停滯,而這部分訂單在今年一季度集中回補。

規模以下企業生產和需求彈性相對更強,當企業面臨訂單集中回補時,小型企業回補彈性大,因而小企業出口占比提升,此時出口交貨總值無法有效反映全面出口額度。

宏觀數據亦同步顯示,今年2-3月小企業出口訂單表現更好,超過整體新出口訂單,顯示第一季度小型企業出口訂單需求要好于整體趨勢。

進入4月以后,訂單釋放,小企業新出口訂單PMI出現明顯回落,由3月的52.1下降至了46.9,降幅達到5.2個百分點,遠超新出口訂單指數2.8個百分點降幅。

從出口商品結構上我們亦能找到線索作證。

3月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出現大幅反彈,而該類商品又符合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集中度分散,小規模企業占比較高的特點。

六、3月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起因,出口品庫存消化

貿易商集中交付,3月出口商品庫存在加速消化,構成背離成因之二。

除了統計范圍擾動外,我們認為一季度回補訂單在3月出現集中交付,商品庫存出現加速消化,進而造成出口總額大幅增長。

對此,我們并不采用“工業企業存貨“進行觀察,畢竟該指標和出口交貨值一樣僅統計規模以上企業情況。我們采取義烏市場景氣度指標進行觀察。

作為“全球超市”,中國出口前沿,義烏外貿形式主要為市場采購貿易。根據澎湃新聞報道:“2022年義烏出口4316.4億元,其中市場采購貿易出口3264.3億元,占義烏出口總額的75.6%”。

海外總署對市場采購貿易的定義則主要指“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國家商務主管等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采購的、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含15萬)美元以下、并在采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即小批量的外貿交易。

小批量的外貿交易一般通過貿易商渠道,生產企業較少參與,因此義烏市場景氣度能夠反映出口貿易商供需情況。

2023年3月,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規模指數錄得1096.32,創開年新高,并且屬于歷史高位,反映3月義烏市場交易量相當火熱。同時,3月義烏中國小商品:出口價格指數出現大幅攀升,從3月5日的102.67上升至26日的107.22,反映3月義烏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

我們認為,3月貿易商訂單可能存在集中交付,導致商品庫存出現加速消化,進而造成出口總額與出口交貨值表現之間發生背離。

本文作者:民生證券周君芝(S0100521100008),來源:宏觀芝道,原文標題:《宏觀專題研究:直覺與反直覺(七):出口額與交貨值背離的謎底》。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