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天天速遞!摩根大通:全球原油需求遠未見頂,2030年供需缺口逾400萬桶/日,油價或大幅反彈

今年以來國際基準布倫特原油持續大幅下挫,逼近70美元大關。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脫碳運動如火如荼,石油行情何時能迎來反轉?

當地時間周三,摩根大通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師Natasha?Kaneva發布研究報告稱,全球原油需求將在八年后才能見頂。她預計,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1.069億桶/日,比2022年的水平增加710萬桶/日。

與此同時,供需缺口將超過400萬桶/日。而要想彌合這一缺口,布倫特原油的激勵價格將最高升至100美元/桶。


(相關資料圖)

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或見頂

與其他的長期空頭不同,Kaneva認為,在石化產品和航空旅行需求的推動下,石油需求將在2030年才會見頂。

她在報告中寫道:

范式轉換先是緩慢的,然后突然發生。2022年,十多年前實施的效率(單位燃油里程數)政策首次在數據中顯現。美國去年的總出行人次高于比2021年,增長里程與2019年相似,但汽油消耗量卻減少了6%。盡管乘客和汽車的重量都已經達到歷史新高。

效率的大幅提高對需求整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美銷售新車的實際效率從2004年的19.3英里/加侖上升到2021年的25.4英里/加侖。車企預測2022年新車效率將進一步提升。

電氣化也對消費造成壓力:2023年5月,純電和混動汽車占美國汽車總銷量的15.4%,是2020年5%的三倍多。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估計目前某類電動汽車約占美國2.5億乘用車銷量的4%。

美國汽油消費的結構性下降將波及全球。這是因為美國人開車的情況非常普遍,美國的汽油消耗量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占世界汽油消耗量的34%和全球石油需求的9%。

然而,我們并沒有看到石油需求達到峰值。在新興經濟體工業化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帶動下,即使在脫碳的情況下,整個預測期內石油消費總量也可能繼續增長。

我們預計,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會達到1.069億桶/日,比2022年的水平增加710萬桶/日。不過,這一數字比我們一年前的估計低60萬桶/日,因為2023-2024年石油需求低于預期抑制了趨勢增長。美國通過的《降低通脹法案》和兩項新環保提案,以及歐洲采用更嚴格的環境規則也導致了預測下調。

汽油長期以來一直是石油需求的支柱,也是摩根大通預測未來十年需求將下降的唯一產品,柴油消費預計在未來八年中趨于穩定。

至關重要的是,摩根大通認為,石油需求的增長將越來越多地受到石化產品和航空旅行需求的推動。其中單是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將達到240萬桶/日,占總需求增長的33%。

供應先升后降,2030年或至1.03億桶/日

供應方面,摩根大通的基準假設是,到2027年,全球石油供應量將從2022年的9910萬桶/日增加至1.045億桶/日,然后到2030年回落至1.026億桶/日。

摩根大通表示,OPEC+以外的產油國中,美洲國家將在未來八年中占據主導地位,凈供應量增加290萬桶/日,占總增量的83%。

美國石油生產商引領油價飆升,在非OPEC+國家中,僅美國供應產量增長就達到350萬桶/日。加拿大、圭亞那、巴西和阿根廷合計可能會額外貢獻220萬桶/日。預計OPEC+產量將集體下降80萬桶/日,其中投資不足的非洲成員國引領產量下降,而核心成員國的產量基本持平。

出口增加和國內產量增加將伊朗原油產量推至2023年6月的300萬桶/日,我們預計伊朗在我們的預測期內增加產量并將產量維持在330萬桶/日。我們維持對俄羅斯的看法,該國將能夠將其石油產量維持在俄烏沖突爆發前1080萬桶/日的水平,但很難恢復到新冠疫情前1130萬桶/日的峰值。

供需缺口逾400萬桶/日,油價或飆升至100美元

根據摩根大通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需缺口將超過400萬桶/日。

摩根大通已經確定了全球石油行業未來有250個項目,總產能達到690萬桶/日。理論上這可以這一供應缺口,但顯然,并非所有項目都能順利進行,只有達到一定門檻的項目才可以。

因此,摩根大通將內部收益率(一項投資預期達到的收益率IRR)分別定為20%和25%,遠期通脹前景分別設定為2%和4%。

根據摩根大通估算,假設通脹率為2%,基于20%的IRR,布倫特原油激勵價格下限約為63美元/桶;在通脹率不變、IRR升至25%的假設下,激勵價格將升至78美元/桶。

換到4%的通脹情景,布倫特原油激勵價格將升至80-100美元/桶。對此,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這一假設是可行的,因為眼下投資疲軟,可能會使油價大幅上漲。

摩根大通最后總結稱,與2010年代初相比,當今世界能夠以更少的投資生產更多的石油。然而,盡管目前每年約5000億美元的上游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投資是“健康的”且是強制性的,但資本支出需要保持在當前水平才能滿足2030年的需求。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