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比亞迪大戰特斯拉:二季度銷量雙雙創紀錄,誰贏了中國市場,誰又在沖向全球 全球熱門

今年二季度,比亞迪與特斯拉的銷量均刷新歷史記錄,或許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對壘”,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日晚間,比亞迪發布了產銷快報,今年6月銷量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銷量25.30萬輛,同比增長88.79%,這也是比亞迪月銷量首次突破25萬輛關口。二季度累計銷量超70萬輛,去年同期為35.4萬輛,同比增長近100%,創下季度最高銷售記錄。

在2022年全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86.35萬輛,而今年上半年銷量已經達到125.56萬輛,以此計算,比亞迪今年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去年全年銷量的三分之二。

比亞迪6月海外銷售新能源乘用車合計1.05萬輛,較5月的1.02萬輛小幅提升。累計來看,比亞迪二季度海外銷量為3.55萬輛,上半年合計達到7.43萬輛,而其去年全年海外銷量為5.36萬輛。

同時,特斯拉也公布了今年二季度的創記錄的產銷量:二季度向全球客戶交付了超過46.61萬輛汽車,同比增長83%;二季度汽車產量為47.97萬輛,同比增長85.5%。

根據《巴倫周刊》的分析,特斯拉并未按地區報告銷售情況,在二季度交付的46.6萬輛汽車中,預計包括約15.5萬輛在中國銷售的車輛,在中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70%。

比亞迪二季度在中國的銷售增速接近100%,快于特斯拉的70%。因此分析指出,特斯拉是全球第一,而比亞迪是中國第一。

特斯拉在中國增長不敵比亞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價格,特斯拉的售價普遍高于比亞迪。

而就在兩家公司發布產銷報告的前一天,特斯拉再次吹響了中國區降價的號角。7月1日,特斯拉官宣,用戶購買全新Model S/X兩款車型現車,可享受3.5萬元至4.5萬元優惠。

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大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比亞迪海外探索

自去年以來,比亞迪進一步加快了出海的步伐?;仡?023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車月度銷量均在1萬輛左右。

比亞迪近期持續進入歐洲腹地。6月13日,比亞迪在意大利召開品牌及產品發布會,宣布進入意大利乘用車市場,BYD ATTO 3、漢、海豚、 海豹四款車型亮相。6月14日,比亞迪表示將在法國市場推出5款電動車。

過去幾周,摩根大通全球汽車團隊全面調研了比亞迪的主要海外門店,認為比亞迪國內新能源汽車業務和海外擴張將帶來潛在上行空間,表示仍看好比亞迪。

對于比亞迪,摩根大通認為應該聚焦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為插電混動汽車領域的發展,在這一領域沒有來自任何外國品牌的較大競爭,只有來自中國同行的部分競爭,預計比亞迪今年的插電混動汽車銷量將能占到69%的市場份額,高于2022年的64%。

其二是預計比亞迪2023年下半年利潤率將改善,受益于產品結構改善,利潤率較高的騰勢和仰望的銷量貢獻提升。比亞迪的整體毛利率或將從2022年的17%提高至今年的20%左右。

其三是出口是長期上行空間的另一個推動力,可能也是盈利的下行保護,因為國內業務競爭激烈。

該機構認為,比亞迪最初應能在東南亞市場增長更快、更強勁。因為該地區新能源汽車領域缺乏擁有價格適中產品和有吸引力技術內容(例如ADAS)的全球競爭對手。而繼東南亞之后,歐洲是另一個增長區域,尤其是低價位產品領域,而比亞迪在日本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提高品牌知名度。? ? ? ? ?

基于此,摩根大通將比亞迪2023年銷量預測從此前的260萬輛上調至280萬輛。其認為,約10%的歐洲市場將由特斯拉、比亞迪和其他亞洲整車廠商占據。

在近期比亞迪2022年股東大會上,王傳福在會上也表示,未來3-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將發生大變革,目前變革速度正在加快,到后期將進一步加速,而且往往超預期,“比亞迪有信心在未來3-5年獲得更高市場份額”。

特斯拉的降價提振銷量

特斯拉的降價無疑會給比亞迪壓力,或將引發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新一輪激烈競爭。

6月8日,比亞迪召開2022年度股東大會,王傳福直言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023年將進入淘汰賽,處于供大于求階段。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相對于低產量和高利潤率,爭取增加銷量和擴大規模是此時的正確選擇:

“在我們完善自動駕駛技術之前,最好以較低利潤率賣出更多汽車,將來再收獲利潤?!?/p>

今年以來,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已進行了多輪調價。雖然利潤的下降仍是一個問題,但其二季度交付量大超預期,反映出降價正持續提振特斯拉在全球市場的銷量。特斯拉在第二季度也得到了聯邦政府的另一項支持,部分車型甚至可以獲得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

特斯拉剛剛確認,公司將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19日收盤后(北京時間7月20日清晨)公布二季度財報,并在當天晚些時候召開財報電話會議。

截至目前,特斯拉股價報261.77美元,今年迄今為止已經上漲142%。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