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生態環保企業應如何履行甲方責任 確保項目又好又快建成

工程管理是項目落地的關鍵環節,可以用“熱鬧”和“兩面”來形容生態環保行業的這一環節:“熱鬧”是指工程管理多方參與,人員眾多,開工后熱火朝天,而為了推進工程建設進程,免不了大量的溝通甚至扯皮,部門間扯皮、甲乙方扯皮、上下級扯皮,同樣是個“熱鬧”場景;“兩面”是說工程開工意味著大筆投資,“正面”是企業投建邁出關鍵一步,業務擴張,發展蒸蒸日上,工程建設也給一些企業帶來了當期收入和利潤,“反面”是甲方的工程管理容易陷入混亂,計劃趕不上變化,行業超過一半的項目正發生著超概、延期的風險。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減少工程管理中的混亂和沖突,同時增加工程收入和利潤?根據長期服務國內外領先生態環保企業的經驗,辰于認為核心是要實現“兩個一致”和把握“三個平衡”:

兩個一致:保證各參與方的目標一致、路徑一致,勁往一處使;

三個平衡:把握上下級管理之間收權和放權的平衡;把握前線與后臺之間管理和服務的平衡;把握企業內外部甲乙方關系的平衡。

另外,我們也探討了三個困擾著大多數企業管理者的工程管理問題,既是誤區也是難點,并就其他企業的領先實踐進行了分享:

懂行:認為甲方可以不懂行是誤區,做到懂行是難點;

數字化:認為數字化有沒有無所謂是誤區,做好數字化是難點;

激勵:認為工程管理的價值無法量化是誤區,做優激勵是難點。

生態環保項目的工程管理是一個多方博弈的過程

六方參與,看似各司其職

簡化的工程管理關系模型只有三方:企業,供應商,政府,企業是工程項目的甲方,也是業主;供應商包括材料、設備的供應商,工程建設服務的供應商,監理、造價咨詢等外部服務單位;政府是監管方,有的時候也是企業的甲方。

但在現實中,尤其是近幾年工程業務的興起,生態環保企業為了實現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利潤的合理回流,又會產生多個內部利益團體,工程管理關系變得異常復雜。一般而言,可將企業內部的相關方分為四類(見圖1):

第一方:項目公司,一般企業在做項目的時候,往往會在當地成立項目公司,項目公司是一線,在工程對接中與施工方、監理單位、設計單位是甲乙方關系。

第二方:總部的工程管理部門,為了對多個項目公司的工程進行管理,總部往往會成立工程管理部門做統籌工作,與項目公司是上下級管理關系;一些企業甚至還會將造價等職能再次拆分。

第三方:總部的采購、財務、人力等其他部門,這些部門的職責主要是為了實現成本、資金、人員管理的風險控制,相關事項往往需要他們審核或審批。

第四方:工程平臺,工程平臺是一些企業為了實現工程利潤的合理回流、做大工程收入而成立的,有些是實體,有些是空殼,跟項目公司是合同上的甲乙方關系。

誠然,企業的組織架構這樣設置合情合理,每一方都有明確的成立的目的,有成立的價值,專業各異,各司其職。但實際上呢?

但內部管理和博弈關系尤為復雜

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企業與外部單位、政府的關系是相對明確清晰的,本文將重點探討內部的管理關系問題。辰于的調研也發現,大多數上規模、綜合型的生態環保企業都基本是上述的組織架構,也面臨著類似的內部博弈(見圖2):

第一,項目公司和總部工程管理部的博弈:從合同關系上看,項目公司與外部單位是甲乙方關系,項目如何開展,作為獨立的法人單位,應當主要是項目公司決策,責任也應該他們擔,但事實上,總部的工程管理部作為直接上級,勢必要對一些事項進行管理,與項目公司成為共同的甲方,造成項目公司的責任與權力割裂。

第二,項目公司、工程管理部與總部其他部門的博弈:項目管理是生態環保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項目公司和工程管理部是直接責任部門,自然希望其他部門能夠全力支持,但采購、造價、財務、人力等部門卻有自己的指標和約束,工程又經常出現計劃外事項,往往需要大力協調才能推得動,嚴重時其他部門可能成為阻力。

第三,項目公司與工程平臺的博弈:工程平臺在合同上與項目公司是甲乙方關系,應當受到項目公司的約束,但不少企業對工程平臺的重視程度高,工程平臺與項目公司之間是平級或者上下級的關系,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公司反而丟掉了作為甲方的話語權。

這些博弈大多情況下是無意義的扯皮和內耗,對于項目的推動和實施毫無意義,卻平白耽誤了項目的進度,進一步使項目的成本提升。經辰于調查,國內生態環保行業的工程項目面臨延期或超概的比例超過50%。

這并非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每一個部門都會聲稱自己在做應該做、必要的事情。根據長期服務國內外領先生態環保企業的經驗,辰于認為核心是要實現“兩個一致”和把握“三個平衡”。

目標一致、路徑一致是根本

各參與方目標一致才能做好工程

為何每個參與者做的都是對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加起來就不對呢?只有一個答案,參與者的方向、目標不同。

辰于認為,工程項目是一個復雜、充滿風險的事情,各個參與方至少要先有一個一致的目標才有做好項目的可能,在一致的目標下,實施一條共同的路徑,會讓項目的實施更加順暢。工程中多方參與,目的是為了保證各方沿著同一條路徑前行,互相監督中可以及時糾偏,而不僅僅是互相牽制。

整體目標亙古不變:進度成本質量安全,各參與方的目標如何設定?

無論哪一個工程項目,其實施的整體目標都是“進度、成本、質量、安全”這八字方針,缺一不可。質量和成本是天然的矛盾,企業天然有著降低成本的傾向,這也是為何國家對工程質量有著各類嚴格、細致規定的原因。當然,如果企業是后期的運營主體,那么也會有著自己對質量的更高要求。質量和成本都是前期設計方案已經計算清楚的要素,后期的實施都是要實現這兩個約束,進度和安全則主要受到現場管理的影響,考驗的主要是現場管理者的能力。

在整體目標下,每個參與方要起到什么作用,事實上是一目了然的——例如設計部門和造價部門要滿足質量和成本的約束做好方案,財務部門要保證資金,項目公司和工程管理部要把圖紙實現出來…

這些應當做的事項應該明確下來,成為詳細的項目實施計劃——在時間維度上確定每個時間節點上,明確每個參與者要提供什么、做到什么,這才真正把目標分解下去。大多成功案例中,企業的工程管理都是抓大放小,先管住關鍵節點,把控整個項目,在關鍵節點下,再一步步確定更加詳細的計劃(如圖3)。如果每個階段的目標都能達成,那么最終的目標自然能夠實現。

把握好三大平衡是甲方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義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了具體的目標,肯定會有實現的路徑,區別在于這是一條窄的路還是寬的路,是一條直的路還是彎的路,是一條有紅綠燈的路還是沒有紅綠燈的路。

理論上,設計階段就已經基本確定了工程完工后的結果,但現實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發現了沒勘察到的管線、施工受到噪音投訴、骨干人員突發離職、制定的計劃有所缺漏等等,這些計劃外事項的發生可能部分打破原有的計劃部署。管理者固然希望施工過程萬無一失,但這些計劃外發生的事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工程管理要有一定的包容性,要在計劃和現實中、風險和效率中把握好三大平衡。

平衡一:收權與放權

總部的管理者應當意識到,無論是設置什么樣的權限,都是對項目公司作為甲方主體的一種撕裂。項目公司是落地執行者,是被考核者,是合同上的甲方,在項目上應當有對等的話語權,同時承擔相應的后果。當管理者把他們的一些權限往上收的時候,對項目的執行造成了事前干預的事實,管理者應當仔細考慮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辰于經常遇到的情形是:總部收權太多,現場大大小小的事項,很多都要到總部進行審批,光是等待內部流程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很明顯,工程管理設置多級管理的時候,上級的定位就不應當停留在現場管理的階段,而是脫離出來做一些更高級的工作——例如工程管理的結構化和標準化(見圖4)、提升工程管理的數字化水平、積累工程經驗成為疑難雜癥專業處理者、把控整個企業的工程風險、提升工程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等。

只有總部站在這個定位考慮問題,才能真正體現總部所擁有的管理權限的價值,才能把握好平衡。從風險把控的角度,去事前干預一些風險敞口較大的環節;從標準化提升的角度,去事前指導一些標準化落地的程序;從數字化建設的角度,去事前培訓數字化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平衡二:管理與服務

在為企業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聽到“某某部門是權力(業務)部門”的說法,在工程管理中,“權力部門”太多不是一個好的現象(見圖5)??梢赃@樣簡單理解,項目公司、現場事實上是“作戰”的前方,總部當然是后方,后方通常是什么角色呢,除了指揮部外,還有就是后勤保障。一般而言,總部的工程管理部、分管領導是指揮部,其他部門應當做好的是后勤保障的角色。

對那些不直接參與項目,卻會對項目的實施產生較大影響的部門,管理者要平衡其管理和服務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太多,不僅擠壓工程管理部的權力,還可能加大管理的風險敞口;服務的角色太多,又會讓部門的“存在感”降低,打擊其積極性。

正如“平衡一”中所述,這些部門也要從現場管理的定位中脫離出來,找到差異化定位。協作性質的部門首先要明白自己在項目中“服務”的屬性,再從差異化定位中尋找“管理”的意義,例如,采購的部門當然要支持項目的運作,按質按量按時完成采購,其差異化定位是做好企業的供應商管理、供應鏈管理,制定采購的標準、準入供應商、品類管理,這些工作才是其核心的管理重點;財務部門當然要按計劃提供資金,完成融資,其差異化定位是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做好稅務籌劃等等。

平衡三:甲乙與乙方

在圖1中的模型中,甲乙方關系既存在于企業內部,也存在于企業與外部供應商之間。

與外部的甲乙方關系相對是較為簡單的,合同中已經規定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各方按照合同約定來執行。當然,企業也應當考慮自身供應鏈的構建,一個優秀的供應商是難得的,企業有必要與其保持良好的關系,需要時可以建立更為穩固的戰略合作。

內部的甲乙方關系處理起來則會復雜很多,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那些自建工程平臺的企業(見圖6),項目公司依然是甲方,但乙方從外部供應商變成了內部的工程平臺,工程平臺帶有自身或總部意圖,與外部供應商不完全相同,有些企業也并不希望把工程平臺做實成為一個施工隊,而且工程平臺在企業內部,與項目公司可能是平級甚至是其上級的關系,項目公司“指揮不動”的風險大大提高。管理人員要明確工程平臺設立的初衷和目的,工程平臺通常是小而精的,要連接項目公司與外部供應商——真正的乙方,而不是切斷項目公司與外部供應商的聯系。

填平甲方工程管理常見的三個坑:既是誤區又是難點

實踐表明,在落地執行過程中,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愿,墨菲定律在工程管理中更加靈驗,成功的管理者必然要具備豐富的經驗。根據辰于的調查,我們發現困擾著管理者的問題中,有三類問題最多、最糾纏,這些問題是常見的誤區,但也是工程管理的難點。

其一:懂行——認為甲方可以不懂行是誤區,做到懂行是難點

依然會有不少管理人員認為,作為甲方,簽好了合同后,主要的管理都是乙方在做,還有監理這些參與方在監督,甲方的人不懂工程也沒問題。

如果回頭看地產行業的發展歷程就知道這顯然是個問題,事實上,各大地產企業早前都是從大型建設單位招聘工程管理人員,對人員專業的要求是很高的。生態環保項目建成后還要企業進行運營,至少現場的人員要懂工程,過去的經驗也說明,如果項目公司的一把手不懂工程,工程建設階段出問題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總部的工程管理部更應當懂行,作為整個公司工程的把控部門和管理部門,工程管理部不僅要懂行,還要在懂行的基礎上,對工程進行優化、調整和指導。

管理者自身呢?如果總部的人員懂行,那么管理者就能夠對工程管理有信心,會更偏向于只管結果;要是總部的人不懂行,管理者對工程管理失去信心,那么肯定要加強自身在工程方面的能力,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在企業中打造一支懂行的隊伍,就要重視工程人員的選用育留,創造良好的、有激勵的工作環境,打通職業上升的通道,建立完善的培訓、現場輪崗、掛職鍛煉等培養體系,才能夠提升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降低流失率。

其次,要做好企業的知識固化、知識管理工作,降低對人才的依賴,減少人員流失對企業的影響,即使人走了,但是要把能力留下,才能夠長期持續提升企業整體的工程管理能力(見圖7)。

其二:數字化——認為數字化有沒有無所謂是誤區,做好數字化是難點

生態環保行業的工程管理數字化水平一直以來都不高,與其他行業相比,數字化進程較為緩慢。

辰于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生態環保行業快速發展的年限不長,從野蠻生長至今,數字化的時機才剛到;二是生態環保行業從業者的數字化意識不高,認為不需要數字化也能做好項目;三是當前市場上的數字化產品大多適用于乙方的工程管理,或者房地產等成熟行業,在生態環保行業會面臨不適用等問題;四是生態環保企業自身開發數字化工具困難重重,鮮有成功案例。

但是,數字化轉型已經在許多領域成為潮流,數字化工具對企業的管理效率提升效果也是顯著的,生態環保行業正處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當頭,數字化轉型是企業不可避開的話題,不進則退。

根據辰于經驗,讓人倍受鼓舞的是,工程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相對容易實現的,成效也相對很快。工程管理經常涉及到大量數字、計算,這些工作對于計算機是容易的,而且工程管理較為模塊化,在數字化的實現上也會相對容易,其他行業已經有成功產品。不過在導入數字化工具之前,梳理工程管理的核心流程、建立內部統一的工程管理語言是非常必要的(見圖8)。

除了引入一套數字化工具,工程數字化轉型主要需要靠團隊中每個人的轉變,企業要為此引入新的工作機制、工作規范,培養團隊的數字化應用能力,使數字化成為工作的一部分。

其三:激勵——認為工程管理的價值無法量化是誤區,做好激勵是難點

激勵一直是生態環保企業工程管理的老大難問題,要么給的太多,要么給的太少,辰于服務的企業中,有些管理人員對如何評價工程管理的價值感到一頭霧水。領先實踐表明,工程管理的激勵雖難,但并非毫無頭緒,只是實現起來需要一定前提。

工程五算,包括估算、概算、預算、結算、決算是每個工程項目都要經歷的環節,可以說工程預算到工程結算之間的這一段,主要是工程管理的工作,這兩算的差值就可以視為工程管理的功勞,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這樣計算的結果很容易“造假”——要增加差值,可以增加預算,也可以降低結算,增加預算其實就是在方案中增加項目的造價,注入水分,降低結算也有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

因此,工程管理的價值并非不可衡量,但是要有一定的前提——要有一個沒有水分的預算,和一個沒有偷工減料的結算。在以往服務的案例中,辰于將工程管理的激勵與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結合在一起,以整個項目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設定各個階段的反向約束條件,使工程管理的價值量化評估,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項目全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見圖9)。

關鍵詞: 生態環保 環保工程 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