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全球今熱點:如何有效防止監測數據造假?讓科技發力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資料圖)

環境治理離不開數據支持,環境執法離不開“測管協同”,生態環保督察問題線索需要監測數據予以證實。可以說,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就是在穩定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基本盤。

根據生態環境部日前通報的第九批環境執法典型案例,違法企業通過篡改監測數據、遮擋監控視頻、停運監測設備等方式進行數據造假的行為依然存在。這既考驗環境執法人員的智慧,也考驗綜合監管能力建設的成效。筆者認為,在人力資源有限的客觀情況下,讓數據跑路、讓數字說話、讓科技發力,無疑是節約人力成本、提高監管能力的有效舉措。

用好互聯網手段,讓監控設備上崗。生態環境監管長期面臨人少事多、“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在環境監測和執法領域尤為突出。以重點污染源監管為例,僅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的重點污染源監控單位就新增314家,僅靠現有人力顯然難以做到精準有效監管。為此,必須強化科技手段,讓設備上崗。今年以來,四川集中財政資源建設水環境和環境空氣質量感知能力建設項目,在國、省控自動監測站和大氣重點防治區域1300余個點位建設高空視頻監控系統,全天候24小時監控監測設備運行情況。這一系統能夠有效監控人為干擾,對人為干預監測設備的行為進行抓拍取證。如此,環境監管人員能夠做到足不出戶便知監測事,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起到了震懾各類違法干預監測行為的效果。

用好大數據分析,讓各類數據說話。如今,科技正朝著人工智能時代發展,數據作為深度學習的基礎,蘊藏著巨大的價值,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監測領域每時每刻每分都在產生新的監測數據。如何把這些數據用好用活,考驗生態環境管理者的智慧。要通過人工智能不斷學習迭代,關聯各類監測數據,甚至打通電力、能源、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行業部門的數據,從海量的數據中獲取高價值信息,打破“數據孤島”,讓數據說話,為防范和打擊監測數據造假提供有效參考。

用好標本兼治舉措,幫違規企業升級。深入分析,企業甘愿冒著違法的風險排污,有一部分原因還是治污成本過高,企業缺乏履行治污責任的經濟動力。從歷次通報的典型案例看,大部分違規排污企業都處于產能過剩行業,比如鋼鐵、造紙等。這些行業在國家去產能、去庫存政策導向下發展空間收窄,再投資治污設備的動力不足。在我國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企業只有順應時代大勢,積極求變,履行好生態環境治理社會職責,方有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監管部門而言,做到真正的助企紓困,就是幫到關鍵處、助到點子上,多上門服務,為排污企業提供科技幫扶、技術咨詢,幫助企業實現達標排放,以此推動企業實現轉型發展。比如,可以啟動“千名專家進萬企”幫助活動,通過組建專家團隊送技術、送方案、送服務,幫助重點企業解決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綜合治理等技術難題,從根源上消除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今年9月發布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指出,生態環境監測將向高精度、動態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而用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化監測體系,推動解決監測數據造假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問題,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環境監測 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