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天天要聞:每日優鮮“糊”了?

(原標題:每日優鮮“糊”了?)

雷達財經出品 文|孟帥 編|深海


(資料圖片)

有“生鮮電商第一股”之稱的每日優鮮“糊”了?7月28日,有消息稱,每日優鮮30分鐘極速達業務全國關停,取而代之的是提供次日達服務。

一時間,每日優鮮倒閉解散的傳聞也四散開來。有員工爆料稱,公司通知全員“原地解散”,工資、社保、公積金也都沒有了著落。

與此同時,有多位用戶反饋,此前在每日優鮮平臺下單的訂單,遲遲不能發貨;還有用戶反映,目前已無法在每日優鮮平臺下單,自己想將賬戶里儲值的金額退款,卻無法聯系到在線客服、電話客服。截至發稿,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每日優鮮的投訴多達3041起。

雷達財經注意到,每日優鮮曾一度是資本的寵兒。不過,據披露的數據顯示,每日優鮮自2018年以來便接連虧損,四年累計虧損約百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每日優鮮首創的前置倉模式,雖可以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痛點,但卻存在無法控制損耗、倉儲、冷鏈運輸成本高昂的弊端,讓其承受不小的運營壓力。

每日優鮮負債超15億“無人施援”

半個月之前才宣布喜訊、獲得山西東輝價值2億元戰略投資的每日優鮮,卻在近日傳來噩耗。

7月28日上午,號稱30分鐘達的每日優鮮向部分用戶推送了一則服務變更通知,每日優鮮的配送時間變更為“最快次日送達”。后續,不少用戶發現每日優鮮的情況越來越不妙,部分商品加購后因無貨處于失效狀態,用戶對已經選中的商品進行下單付款時,頁面卻彈出“本單購買的商品在當前地址下無貨”的提示。

同日,每日優鮮解散的傳聞,也開始在網絡上擴散。有員工稱,7月27日,每日優鮮以“辦公環境空氣治理”為由,通知全員次日居家辦公。同日晚上,每日優鮮的CEO 徐正及聯合創始人曾斌召集業務線負責人級別以上的管理層開線上會,宣布關停前置倉業務。

7月28日,有消息稱,每日優鮮的HR負責人和商品負責人向公司的員工召開了線上會議。會上通知公司大部分員工工作時間將于7月28日截止,只留少數人員接管公司業務和處理后續事宜;因融資款尚未到賬,大多數同事的工資將暫緩發放。

對于網傳的解散傳聞,每日優鮮的工作人員表示,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云等業務不受影響。由于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事實上,每日優鮮深陷泥潭已有預兆。為了節流,每日優鮮將公司辦公室從望京搬至順義,以求能省下 2000萬元的房租。截至6月底,每日優鮮在全國有前置倉站點的城市為13個。6月30日到7月1日,每日優鮮僅用三天時間,便陸續關閉了蘇州、南京、杭州、青島、深圳、廣州、濟南、石家莊、太原等9個城市的相關業務。

時間回撥至去年第四季度,每日優鮮便被曝無法按時支付供應商的貨款。今年5月,每日優鮮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被朝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532萬。每日優鮮2021年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尚未支付的供應商欠款凈額為16.52億元。

此外,每日優鮮高層的變動也引發外界關注。去年11月,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李朝暉不再擔任每日優鮮董事會的相關職務。今年年初,每日優鮮前CFO王珺、前置倉業務前負責人李漾等核心高管相繼出走,徐正全面接管了前置倉業務。7月19日,每日優鮮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曾斌,將北京每日優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經理卸下。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每日優鮮目前的情況并不樂觀。因為生鮮賽道不再被資本看好,加之每日優鮮背負的債務達15億元至18億元,因此每日優鮮尋求融資或者被收購的求生之路也遇阻。據悉,從去年第四季度起,每日優鮮公司的管理層便曾向京東、國美、順豐、華潤等和多家地方性民營企業請求“支援”,以求獲得融資或被收購,但均無果。

屢獲融資背后虧損百億

2014年10月,曾在聯想供職十余載的徐正、曾斌二人一拍即合,創立了每日優鮮。官網顯示,每日優鮮平臺上的商品超過4000款,SKU覆蓋了水果、蔬菜、肉蛋、水產、乳品、零食等12個品類。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每日優鮮一度成為行業的佼佼者。2018年上半年,每日優鮮在生鮮電商行業的用戶規模占比便超過一半以上,連續4個季度領跑行業;2019年,每日優鮮營收GMV達到75.9億元,位列行業第一。

事實上,每日優鮮作為生鮮賽道上的種子選手,自出生以來就備受資本的關注。天眼查顯示,在IPO上市前,每日優鮮就已獲得10輪融資,其中D輪、E輪、F輪融資的規模分別達4.5億美元、4.95億美元、20億元人民幣。

每日優鮮多輪融資的背后,不乏騰訊投資、元生資本、中金資本、高盛集團、老虎環球基金等海內外的明星投資機構,其中騰訊投資參與了每日優鮮的多輪融資,每日優鮮也將“騰訊投資成員企業”的簡介掛在品牌的官網上。2021年6月,每日優鮮再上臺階,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生鮮電商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半個月前,每日優鮮才剛對外宣布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對方計劃向每日優鮮進行一筆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

據當時發布的公告顯示,雙方的此次戰略合作,將圍繞農業運營、銷售與營銷交換各自的資源和最佳業務實踐,并在品牌農業、訂單農業等全產業鏈進行一系列的戰略合作。不過,據悉這筆資金至今并未到賬。

然而,每日優鮮在資本市場上屢獲融資的光鮮背后,卻是始終未能盈利的尷尬。上市的前三年,每日優鮮2018年至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達22.32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再加上2021年前三季度30.17億元的虧損,每日優鮮累計虧損接近100億元。

上市之后,每日優鮮的股價表現也并不理想,從發行時13美元/股的股價跌至如今已不足1美元,兩度收到退市警告。

直到現在,每日優鮮2021年的年報遲遲未發。對此,每日優鮮7月發布公告稱,公司在例行內部審計時發現,2021年公司非主營業務線“次日達”的某些交易存在可疑,因此導致每日優鮮2021年部分報告期內相關數據不準確。經初步評估,前述行為使得每日優鮮2021年前三個季度的收入虛增6.7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每日優鮮還因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問題,被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存在問題的APP名單。

成也前置倉,敗也前置倉?

雷達財經注意到,在品牌長達八年的發展過程中,每日優鮮十分注重用戶“最后一公里”的服務體驗。在此情況之下,前置倉成為了每日優鮮亮出的底牌。

2015年5月,每日優鮮率先推出前置倉模式,2小時極速達的業務也隨之上線。兩年之后,每日優鮮的配送服務再次提速,會員僅需1小時便可送達。2019年2月,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升級至2.0版本,并在全國推廣復制。此后,憑借在全國16個主要城市建有“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每日優鮮再度將自營商品的配送時間縮短至最快30分鐘。

雖然每日優鮮一直推崇的前置倉模式,讓其在配送效率上有明顯的優勢,但前置倉也讓其背負不小的壓力。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分別為12.4億元、18.3億元和15.8億元,占到同年總營收的34.9%、30.5%和25.7%。

或是意識到前置倉的擔子過重,每日優鮮開始縮減前置倉的規模。因此每日優鮮前置倉的數量從2019年巔峰時期的1500個,降至2021年6月末的625個,砍掉一半以上。

每日優鮮的合伙人兼 CFO 王珺也曾表示,繼續做前置倉業務,每日優鮮最多只能在生鮮和快消領域占到 6%至7% 的市場份額,但切入零售云和智慧菜場,發力無人零售等平臺型業務,則有望搶占 25% 、甚至是40%的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生鮮賽道是一個十分燒錢的項目,尤其在起步階段,更需要靠大量的補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搶占客戶,讓消費者養成對生鮮電商的使用習慣。為了更好的提升客戶體驗,不少平臺選擇前置倉的模式,但前置倉卻存在無法控制損耗、倉儲、冷鏈運輸成本高昂的弊端。

前述業內人士還指出,生鮮賽道早期跑馬圈地、野蠻生長的情況,將逐漸過渡為更為精細化的運營。生鮮電商平臺想要活得更長久,需在時效、成本投入及倉儲物流運輸體系的建設等方面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