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視焦點訊!火線梳理!逾600億北向資金 都買了什么?(名單)

今年開年以來,A股和港股強勢反彈,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快速修復,北向資金也在“真金白銀”加碼買入中國資產。


(資料圖片)

1月13日,北向資金凈買入133.36億元,刷新年內凈買入紀錄。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合計凈買入640.15億元,而2022年全年,北向資金凈流入額為900.20億元。

在外資機構看來,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減弱,政策重心將更多轉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時中國資產估值也比較合理,中國市場存在著全球投資者不容忽視的投資機遇,外資增配中國資產大勢不變。

年度凈買入額超600億

拿出“真金白銀”,北向資金不僅唱多還在做多。

今年以來,北向資金9個交易日合計凈流入640.15億元,凈流入速度明顯加快。其中,1月5日和1月13日北向資金凈流入額均在百億以上。

實際上,自2022年11月初開始,北向資金便開始連續增持境內股票,成為市場上最主要的增量資金之一。統計顯示,去年11月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額1591.23億元。

以上現象表明,國際投資者對于中國市場的信心正快速恢復,近期多家外資機構加入唱多中國資產隊伍。

高盛認為,經歷了過去兩年的挑戰之后,中國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展開反彈。反彈持續的時間和幅度將取決于其他結構性和基本面因素,特別是在新的政治周期下中國企業的長期均衡盈利水平以及市場預期的風險溢價。預計2023年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盈利分別增長8%和13%,高于2022年增長2%及11%的市場一致預測。

“美聯儲緊縮性貨幣政策可能使得美國經濟在2023年四季度陷入輕度衰退,而中國則有望成為2023年最具韌性的市場之一?!蹦Ω笸ń诎l布觀點稱,首先,中國的重新開放雖然緩慢而坎坷,但應該能夠推動經濟實現弱復蘇,且有助于對沖發達國家增長放緩帶來的影響;其次,疫情防控與地產調控等政策在優化調整后前景變得更加清晰,而政府對于鼓勵私人部門創新的切實舉措有望帶來更多的驚喜;第三,中國經常性貿易順差與溫和通脹也將支撐其經濟韌性。

加碼買入消費、金融等行業

加速流入的北向資金,都在買些什么呢?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向資金持倉食品飲料、電力設備兩大行業的市值均超3400億元,醫藥生物持倉市值達2108.22 億元,銀行、家用電器、電子、非銀金融等超1000億元。

北向資金重倉持有的行業也正是其重點加倉的行業。近一個月以來,北向資金凈買入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銀行等行業的金額超百億,電力設備、有色金屬、醫藥生物等凈買入金額也不小。近一周以來,北向資金主要凈買入股票集中在非銀金融、電力設備、食品飲料等行業。

整體來看,消費、金融兩大主題板塊是外資關注的重點,消費主題板塊中,外資加倉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家用電器等行業比較明顯,而金融主題板塊中,銀行、非銀金融都獲其大肆凈買入。

具體來看,截至1月12日,北向資金開年以來凈買入金額居前的股票主要有寧德時代、中國平安、貴州茅臺、五糧液、隆基綠能等,其中,寧德時代獲凈買入金額達58.54億元。

1月13日,寧德時代、貴州茅臺、中國平安分別獲北向資金凈買入10.74億元、8.82億元、7.04億元。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貴州茅臺、中國平安等相關龍頭股獲北向資金凈買入的金額會更多。

2023年凈流入額有望超2000億

隨著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改善,機構預測2023年外資有望加速回流A股市場。

瑞銀策略分析師孟磊近日在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表示,2023年中國GDP的增速將上升至4.9%,其中主要的貢獻來自消費,消費增速將從小幅下跌反彈至6.6%,出口增速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將出現同比下降。同時,A股的盈利增長將從2022年的4%回升至2023年的15%。瑞銀對500位中國企業家進行調查,其中79%的受訪者預計國內訂單將在未來6個月增長。瑞銀對于今年中國經濟非常樂觀,預計今年將有人民幣2000億元海外資金凈流入,外資在等待進場機會。

高盛也在舉辦2023中國宏觀經濟展望及資本市場動態視頻會時表示,2023年給予A股市場“高配”的建議,預計估值會有明顯回升,北向資金將凈流入約300億美元,按照最新的匯率折算,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

中金公司認為,2023年股市資金面供需情況有望較2022年有所改善。預計2023年投資者情緒修復有望帶動公募基金發行回暖,預計2023年偏股型基金發行規模約6000億份-9000億份,對應權益類持倉貢獻的增量資金規模約4000億元-7000億元。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加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A股規??赡茉?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2023年A股全年回購、產業資本增持金額有望達到2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私募基金對市場的資金增量貢獻可能在3000億元-5000億元。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關鍵詞: 北向資金 外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