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世界聚看點】天量信貸短期提振股市流動性,全面穩定的信貸才能大幅度提升估值

(原標題:天量信貸短期提振股市流動性,全面穩定的信貸才能大幅度提升估值)

紅周刊 特約 | 倪文濤


(資料圖)

1月信貸新增人民幣貸款4.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227億元,短期看,最壞的時刻已過去,天量信貸利好股市流動性,但中長期看,復蘇持續性取決于內生性需求恢復程度,需要在居民和企業信貸共同發力。全面且持續穩定的信貸復蘇才能帶動權益市場估值的大幅度提升,真正夯實牛市資金面。

2月10日央行發布2023年1月金融信貸數據。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4.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227億元,好于市場預期4.1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總額5.9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959億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長9.4%,環比繼續下降0.2個百分點,創新歷史以來最低值。M2同比增長12.6%,高于市場預期11.5%,前值11.8%。

社融總量好于預期意料以外情理之中

理財贖回潮導致企業轉向銀行貸款融資

2023年以來,隨著各地疫情達峰后,經濟穩中向好,也帶動了銀行信貸加速投放。首先,商業銀行秉承早投放早收益的方針,在年初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其次,1月是商業銀行傳統上年度投放量最大的月份,銀行會提前儲備信貸項目為年初的開門紅做準備。再次,年初以來國常會、央行和銀保監會都要求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加大金融對國內需求和供給體系的支持,做好對基建投資、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

因此,社融數據總量好于預期是在意料以外但也是在情理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居民融資需求的持續下降或指向地產和消費的復蘇不及市場預期。全面扭轉內生融資需求,需要等待政策在消費和地產端新的動作,關注兩會之后將會推出的相關政策。如后續社融增速未能持續企穩回升,權益市場的流動性恐怕將承受一定壓力。

社融數據超出市場預期主要是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9227億元,全社會信用擴張持續走弱,結構分化嚴重延續,主要原因是理財贖回潮導致債券融資可得性變差或融資成本變高,大部分企業轉向銀行貸款融資。因此,人民幣貸款需求強勁,而企業債券、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相對較弱。

近70家房企超3萬億元授信漸落地

多重因素影響居民貸款持續下滑

筆者分析,企業貸款非常強勁,一是因去年末理財贖回潮導致債券利率大幅度上行,企業發債成本走高轉向銀行貸款融資;二是保交樓、基建等政策性金融牽引的配套貸款新增投放;三是銀行響應金融支持16條相關政策以及落實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會議精神,近70家房企獲得銀行授信超過3萬億元開始逐步落地;四是疫情放開后,經濟恢復可期使得銀行和企業的風險偏好提升促進了貸款的投放。

而居民貸款持續下滑有三大原因:第一,地產銷售在去年低基數的情況下繼續下降。根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3年1月百強房企銷售仍然低迷,拿地投資處于靜止。百強房企1月銷售金額同比下降32.5%。雖然疫情管控全面松綁、春節假期再度迎來返鄉高峰,但受樓市低迷、市場需求及購買力不足,疊加春節期間房企推盤積極性普遍不高,1月房業銷售表現仍難挽去年來頹勢,房地產市場表現非常平淡。房企銷售的下滑也是居民中長期貸款持續下降的原因。第二,在存量房貸利率較高,理財和存款收益率全面下降的背景下,居民選擇提前還貸。第三,居民短期貸款同比為負值,指向消費復蘇成色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至于外幣貸款大幅下行,首先是去年以來美聯儲將基準利率從0.25%上調至4.75%、利息成本升高導致信貸需求降低;其次,海外衰退壓力下,全球制造業訂單周期走弱且庫存水平仍然較高,疊加全球地產周期走弱拖累海外增長,短期全球出口可能持續低迷。

中長期居民企業貸款需求全面復蘇

方能推動權益市場流動性全面改善

社融數據對資本市場有巨大的影響。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一段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余額,很好地反映了實體信用擴張或者收縮的趨勢,股市流動性受到實體流動性影響,社融增速代表實體流動性供給,GDP增速代表實體流動性需求,當實體流動性供給大于實體流動性需求時,權益市場流動性改善;反之,權益市場流動性惡化。當一段時間內社融增速持續增長,股市的流動性也會更寬松,上市公司的估值也得到提升。歷史來看,中長期居民和企業貸款的增速是領先滬深指數的前瞻指標。因此,中長期居民和企業貸款需求全面復蘇情況下才能推動權益市場流動性全面改善。

總體來看,多次召開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會議表示穩增長決心,并推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適度靠前發力。短期來看,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后續隨著地方專項債發行的提速,面臨信貸塌方的風險較小。但中長期來看,復蘇持續性取決于內生性需求恢復程度,而不是過度依賴政策性的信貸投放,需要在居民和企業信貸共同發力帶動信貸持續穩定向上增長。全面且持續穩定的信貸復蘇才能推動權益市場估值的大幅度提升。

(本文已刊發于2月18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關鍵詞: 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