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財報無法提供明確投資指引,投資者可聚焦防御性成長型企業

(原標題:財報無法提供明確投資指引,投資者可聚焦防御性成長型企業)

紅周刊 本刊特約  | 詹姆斯·蒂爾尼(James T. Tierney, Jr.)查克拉巴蒂(Dev Chakrabarti)

能源價格下跌與利率上升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深深牽動著市場表現。企業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這些因素不僅對運營帶來考驗,也讓投資者更難發掘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個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想要從最新財報中看到經濟與企業收益更明朗前景的投資者來說,可能會感覺有些五味雜陳。全球約四分之三企業的第一季度財報收益優于預期,但這個結果并不值得振奮,主要是許多企業先前預期經濟將陷入衰退,已降低第一季度收益預期,但由于經濟前景仍存在隱憂,多數企業并未調高全年收益預期。

盡管經濟尚未真正陷入衰退,但宏觀經濟形勢仍不明朗,通脹以及銀行業的動蕩加劇了波動。然而,能源價格已經回落,供應鏈中斷逐漸得到緩解。在多空因素交織下,投資者更需要發掘能夠應對這些趨勢的企業。

宏觀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反映在企業盈利增長趨勢中。全球和美國股市漲跌參半,導致整體股市EPS增長表現持平,MSCI全球指數EPS增長率約0.3%,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則為-0.2%(如圖)。盡管經濟衰退隱憂加劇了美國消費支出壓力,但非必需消費品行業的盈利表現較好。此外,雖然先前爆發了銀行倒閉事件,但金融行業的盈利表現良好,因為高利率環境有助于放款銀行的表現。

各行業中不同企業的運營表現也各不相同,在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主動型投資者如何發掘盈利增長可期的企業?

必需消費品有望受益市場需求

中國消費支出強勁

從消費支出趨勢可以看出端倪。美國零售連鎖巨頭企業的3月份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1%;全球領先物流企業的美國貨運量下滑;信用卡巨頭企業在美國交易量1月份增長率約12%,但一季度末卻降至7%,顯示美國支出增長減緩。相較之下,電子商務巨頭的業績優于預期,而核心消費品企業也展現較強的定價能力。

美國消費者面臨抉擇。盡管能源價格下跌有助于緩解消費壓力,但加息導致房貸成本增加,且通脹正在侵蝕消費力。在這種環境下,消費者預計不會降低對必需品的支出,而非必需消費則相對承壓。投資者需要謹慎分析企業的產品、競品與定價能力,以了解哪些消費型企業擁有大量不可或缺的必需消費品,有望持續受益于市場需求,以及哪些企業的產品線以非必需品為主,可能在消費者縮減支出時受到沖擊。

歐洲消費者也遭遇同樣的困境。但中國消費支出力度強勁,進而推動部分全球消費品牌的表現。如果跨國企業的營收主要來自中國消費者的貢獻,則有望抵消歐美消費支出的疲態。

人工智能將掀起一波科技浪潮

醫療保健行業的股票具有防御性

科技股的表現也喜憂參半。個人電腦與通信服務領域表現疲軟。云計算正在放緩,但增長率高于預期,行業龍頭的增長率仍舊強勁。

與此同時,ChatGPT被各行各業應用,帶動人工智能革命,進而提振科技產業的前景。聯博認為,人工智能的普及率快速增長,企業將爭相借此技術提高運營效率,進而掀起新一波的科技浪潮。不同科技領域中的企業將扮演關鍵角色,推動人工智能普及化,包括信息科技服務公司、半導體公司與軟件公司等。

盡管醫療保健行業在一季度表現欠佳,但隨著疫情后需求回暖,一些正面趨勢正逐漸顯現。人們再度定期就醫,也會在醫院進行非必要手術。根據美國各醫療保健集團的財報,一季度住院人數增長率的中位數增長了一倍,達到3%,擺脫了前幾季的跌勢。這些趨勢也反映在一些企業的業績表現中。

聯博認為,即使宏觀經濟環境承壓,人們仍將持續購買醫療保健產品與服務。此外,醫療保健公司通常資本狀況良好。因此,聯博認為,部分醫療保健行業的股票具有防御性,足以應對市場考驗。

投資者可聚焦有防御性的成長型企業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目前宏觀經濟對企業與投資者帶來挑戰。投資組合經理不能只針對特定股票的利多因素擬定策略,惟有具備運營優勢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

投資者應發掘擁有明確長期增長動能的企業,因為這類企業預計相對不易受到宏觀經濟變化的沖擊。通脹環境下,定價能力將持續成為決定運營優劣的關鍵因素。如果通脹降溫,即使企業具有定價能力,投資者也必須確保其潛在增長強勁。企業的產品如果屬于消費必需品,將有望表現穩健。此外,企業如果能削減成本、降低債務水平、保持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則有望抵御不穩定的經濟前景。

總而言之,投資者不妨聚焦具有防御性的成長型企業,因為這類企業有望創造穩健的業績與投資回報,相對不受市場低迷的影響。這類企業不易被發掘,但投資者若能掌握明確原則,鎖定業績有望增長的企業,將有助于打造穩健的投資組合,以應對宏觀經濟的挑戰。

作者James T. Tierney, Jr.為聯博集團美國核心成長股票首席投資官;Dev Chakrabarti為聯博集團全球核心成長股票首席投資官。本文已刊發于6月17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本文提及個股權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