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痹衔商贸有限公司

環球最資訊丨瑞銀收購瑞信,對市場意味著什么?

瑞銀和瑞信這場由瑞士政府“強扭的婚姻”并不幸福:30億美元的收購價,僅為瑞信上周五收盤價的四成,瑞士政府甚至不惜打破先例,讓價值160億美元AT1債券歸零。

預期年內完成的合并將創造一個資產總額5萬億美元的超級銀行,但也創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無法緩解全球投資者對銀行系統的擔憂。


(資料圖)

瑞銀賺了嗎?

32.5億美元 (每股0.5瑞士法郎) 的收購價相當于瑞信賬面價值的約4%,約為瑞信市值的10%,有分析師指出,光是瑞信旗下仍在盈利的瑞士業務部門,價值就高達100億美元,是收購價的三倍多。

此外,瑞士政府還會為這筆交易承擔最高90億瑞郎的損失擔保。同時瑞銀還可以獲得具有特權債權人地位的流動性援助貸款,總額高達1000億瑞郎(約合1080億美元)。

表面上看,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那為何瑞銀百般不情愿收購瑞信呢?

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對媒體表示,雖然這筆交易暫時緩和了市場對瑞信流動性的擔憂,但如此之低的收購價,意味著瑞信5700億美元資產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已經減值,或者被視為存在減值風險。

他認為,瑞信的有毒資產帶來的負擔,如今可能會蔓延到瑞銀身上。而且,Shearing認為,交易最終能不能完成尚存變數,如果瑞銀信心受損,也可能終止收購。

不過,如果能把時間拉得更長,收購瑞信或許對瑞銀有很多好處。

英國投資機構RIV資產部負責人James Sym對媒體表示:

“短期內,市場不會喜歡瑞銀的這份收購協議,這也不是瑞銀的核心戰略,但我認為從中期來看,收購瑞信確實有可能賦予瑞銀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與美國銀行業競爭的優勢,在瑞士國內更是一家獨大。”

AT1債券還值得信任嗎?

此外,這筆交易也極大顛覆了市場對AT1債券的信任。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AT1債券是在2008年后,歐洲推行的一種在銀行破產時的“減震器”。

為了讓個人投資者共擔損失,瑞士監管機構FINMA宣布瑞信價值160億美元的AT1債券減計至0,但股東權益仍得以保留,顛覆了債權風險低于股權的資本市場常識。

高盛在周一的報告中指出,FINMA的做法,讓AT1債券投資者承擔了2008年此類債券誕生以來的最大損失。

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

“投資者是否會把這一決定視為一次性的,還是會在金融危機加劇時重新考慮風險回報的不對稱性,還有待觀察。”

數字時代的挑戰

在社交媒體誕生之前,銀行擠兌是在儲戶口口相傳的時候發生的,要想取錢,也得到銀行排隊。

但硅谷銀行的倒閉,已經向市場展示了數字技術對銀行經營的破壞性。

只需要幾位風投人士發幾條推特,擠兌就已經開始,爭相搶跑的儲戶不需要去銀行提款,在網上按下按鈕就可以。

數字通信技術極大放大了銀行面臨的風險。

不同于硅谷銀行,瑞銀其實并不存在流動性危機。截至去年年底,瑞信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 為14.1%,與瑞銀的14.2%相似。而且,瑞信的HTM浮虧不到5000萬美元,不像硅谷銀行HTM浮虧超百億美元。

但瑞信盈利始終存在問題,再加上社交媒體對瑞信危機的渲染,導致其客戶資產不斷流失,傳聞進一步放大了危機。

銀行監管者的下一個挑戰可能是將這種新的不穩定來源納入他們的思維。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